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管仲辅佐的国君是谁?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商君”的改革措施中对该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一项内容。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汉化”政策?请任举两例。这些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概括材料二、三,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1)春秋时期(多写战国不给分);齐桓公;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 (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富”“强”两个方面)。 (3)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改汉姓等等(答出任两点即可给分)。促进了民族融合。 (4)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没有朝代仅写出民族融合不给分)。相同点: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多写战国不给分);管仲辅佐的国君是齐桓公;其作用是: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商君”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一项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富”“强”两个方面),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除迁都洛阳外,还有汉化措施,如,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改汉姓等等(答出任两点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4)第一问根据材料三: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可知,隋朝统一的基础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没有朝代仅写出民族融合不给分)。第一问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是: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 《汉书》

材料二: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先后几次出始西域?后来西汉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这一地区事务?从此,哪一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名称写出来。

(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你知道我们今天所吃的水果中,有哪些是通过这条线路传入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查看答案

《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查看答案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请回答:(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材料二:“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为加强思想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造成了什么危害?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谁提出什么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