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历史探究课上,四位同学针对文艺复兴的实质展开了探究,都认同其实质体现在“兴”上,对于“兴”的内容却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A. 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 欧洲封建文化的兴盛
C. 封建神学文化的兴旺 D.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评价的事件是( )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延续了孙中山未竟事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2)1935年10月,毛泽东在一首诗中写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问红军为什么远征?“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什么事件?
(3)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请分别举出南湖红船、八一枪声和井冈号角所反映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面对德意日等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地打击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分若干个战场,根据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
(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敌,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请举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各自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3)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作为“陪都”,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协调战时资源的“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所在地位于哪里?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什么公司,为抗战的物资运输立下了卓著功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王赓武在《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中提到:“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中国强大力量任给这一地区留下很深的印象。”
材料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相待,尊重当地风俗,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郑和船队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丰厚的馈赠给予明朝财政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材料三清朝乾隆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取了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危害?(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3)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蒋介石认为现在的侵略国家的对面一定会产生一个英美法苏中的联合阵线,他还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反法西斯同盟一定会建立。珍珠港事变之后,中国政府竭力呼吁英美苏等国家共同对法西斯国家作战。1941年12月16日,罗斯福回应蒋介石,建议中国政府在重庆召集一个联合军事会议,在会议上产生一个永久机构,设计和指挥英美苏中共同作战。31日,罗斯福又将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请到白宫商量《联合国家宣言》,宋子文当场表示,现在就可代表中国政府签约。最终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泥淖无法自拔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对打败法西斯有何重要作用。
(3)综上,谈谈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