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 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 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中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主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 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美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我国“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主要是指在农村实行哪一制度? “80年代中后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题文)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材料中“新时代”是指( )
A. 大跃进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A. 社会保障体系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 国有企业改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为改变失学孩子命运实施的最大社会公益活动是( )
A. 对贫困地区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补助金
B. 实施“希望工程”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加大对教育投入,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题文)他“感动中国”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焦裕禄 D.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