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1)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2)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现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2)两个事例: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72年,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答出一个事例得分) (3)增加出国留学的机会;方便出国旅游;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方便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全面了解和学习等。(答出一项即可,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和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 (3)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增加我们出国留学的机会;方便了出国旅游;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方便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全面了解和学习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 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 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中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查看答案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主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 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美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我国“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主要是指在农村实行哪一制度? “80年代中后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题文)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材料中“新时代”是指(   )

A. 大跃进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查看答案

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A. 社会保障体系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 国有企业改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查看答案

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为改变失学孩子命运实施的最大社会公益活动是(   )

A. 对贫困地区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补助金

B. 实施“希望工程”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加大对教育投入,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