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材料一图片中“立木为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主持进行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是在哪国进行的?

(2)这场变法开始于何时?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从商鞅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精神?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1)商鞅。战国时期。秦国。 (2)公元前356年。变法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②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④确立县制。⑤统一度量衡。 (3)创新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4)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图一立木为信”和“图二舌战守旧群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商鞅为了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兑现他的赏50金诺言,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接下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推广的十分迅速。商鞅变法前,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代表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以为祖宗传下来的制度不能改变。商鞅驳斥他们,说: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所以,材料一图片中“立木为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商鞅;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他主持进行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是在秦国进行的。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卖买。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④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⑤统一度量衡。 (3)依据材料二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在旧方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从商鞅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创新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4)依据材料三信息“(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

材料二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三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①;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②。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最能体现老子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中“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此思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3)材料三中①和②横线处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试解释这两项内容。

(4)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请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1、图2别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住的房屋、农业生产为他们的定居生活提供了条件。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

(2)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环境的差异角度分析出现图1、图2房屋结构特征的原因。

(3)结合课本回答,图3中的骨耜是在哪一原始居民遗址出土的?图4中的骨制箭头等又是在哪一原始居民遗址出土的?

(4)图3、图4工具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认识,正确的为

①发生在秦朝大泽乡

②起义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③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④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秦的暴政

B. 子婴投降

C. 巨鹿之战

D. 大泽乡起义

 

查看答案

《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A. 兵役、徭役繁重

B. 刑罚严酷

C. 赋税沉重

D. 人民勤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