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材料二1978﹣2013年海峡两岸贸易情况统计表

年份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2013年

金额

((亿美元)

0.5

2.5

27.2

144.0

205.0

583.6

1292.2

1972.8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

(1)根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国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特色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措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或港澳回归) (2)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有利条件:“一国两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澳门回归的成功范例;大陆、台湾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邓小平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反映了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结合课本所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国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提出的特色措施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提出后,在其指导下,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收回了香港,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2)依据材料二1978﹣2013年海峡两岸贸易情况统计表,由表格中的数据的变化,从1978年开始海峡两岸的贸易金额不断增长。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国,我国提出改革开放。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海峡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贸交流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材料一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香港、澳门成功回归。材料二反映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由此可知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是:一国两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澳门回归的成功范例;大陆、台湾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

材料二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材料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报告

(1)材料一中让中国走向富裕的“伟大决策”是什么?这个“伟大决策”是在哪年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作出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政策当中率先开放的是哪一个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走“自己的路”?

(4)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哪次会议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路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52年到1956年公私经济比例发生什么变化?所有制成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悟历史)

(6)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农业科学家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药学家_____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看答案

_____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薪金制、军衔制、义务兵役制;_____年,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