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C 【解析】 材料中“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中的“八国兵”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拳民”指义和团运动,“奴颜事洋鬼”指清政府卑躬屈膝沦为列强的工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于1900年占领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选项②④符合题意。①③选项都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应予以排除。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    B. 领事裁判权    C. “门户开放”政策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查看答案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指

A. 中国开始遭到大规模外来侵略

B. 香港岛被割占

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巨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出现了外国租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7世纪,古典的希腊、罗马文化以一种新的和有成果的方式被重新发现了。欧洲的基督徒们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新的兴趣,承认古典文化有不可怀疑而长期被忽视了的价值。在这种新的兴趣推动下,古典文化在演说和艺术中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在文学、建筑、雕刻和绘画中表现出对中古文化的反对。

材料二  勇敢的探险家、热忱的传教士和急切的商人从欧洲出发,沿非洲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驶向印度和远东。同时另外一些人向西航行去发现美洲,并使它殖民地化和基督教化。

——以上材料摘自(美)卡尔顿•海斯《世界史》

材料三  西班牙人在殖民地……迫使印第安人劳动,用基督教信仰教育印第安人。此外还建立了一种简化制度,即印第安人必须定居在保留地,以提供劳动力。后来,黑人奴隶取代了印第安人。

——(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欧洲思想领域的哪一历史事件?基督徒们对古典文化、中古文化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人海外探险的目的和航行方向。

(3)材料三所述的“殖民地”在哪里?西班牙人在殖民地的统治措施印证了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

(4)上述史实对近代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其中央集权制建立后制定颁布的,带有鲜明的东方奴隶制专制主义色彩,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令人惊奇地是,古代两河流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而在奴隶制民主十分发达的古希腊却没有留下卓越的法典。

——李晓东《泥版里的世界》

材料二  《査士丁尼法典》不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简单重复和继续,而是十分客观地反映了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的发展演变,揭示了罗马社会的奴隶制经济被隶农制经济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罗马社会由传统的古代多神崇拜时期进入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也揭示了罗马国家自共和时期到元首制时代,以及过渡到完全的帝制时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罗马法制思想的变化和人民意志让位于君主意志的历史发展过程。 

——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写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及其作用。并指出古代两河流域与古希腊的奴隶制的不同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3)结合所学,概括上述法律文件的实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埃及国家的政体问题,向来是存在几种完全不同的评论。一种看法,埃及是“治水社会”,自始至终是“专制主义”的典型,“最专制的文明”,是“极权力量”之一。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

材料二  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以后,自以为他们的文化比被征服的具有悠久文化的达罗毗荼人要优越得多,无形中在两族之间形成一条宽阔的鸿沟,这种种族间的相互冲突使种姓制度的产生具备了土壤。雅利安人最初只有一种阶级,其中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化,雅利安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耕种,所有雅利安人都是农民,都可以同时充当僧侣、军人和商人。

——王振辉《多情调的拼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埃及是“治水社会”和“专制主义”的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雅利安人后来“专业化”成哪些不同的职业?

(3)从地理位置角度看,上述国家的古代文明有何相同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