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届,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2)你认为秦始皇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人教版七年级教材请回答:

(3)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4)汉武帝为解决上述问题颁布了什么法令?建议颁布这一法令的大臣是谁?

(5)汉武帝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1)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4)颁布推行“推恩令”。主父偃 (5)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解析】 (1依)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届,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最大功绩是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据材料“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这一措施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学派的观点相同?

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变法实施后,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请回答: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哪一次改革有关?这一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查看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东晋人顾恺之。

 

查看答案

假如小丽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齐民要术》。

 

 

 

查看答案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查看答案

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