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标志“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历史事件是什么?请指出黄埔军校办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相关知识,淡谈国共合作的历史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事件: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定)。目的:培养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好准备。 (2)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百团大战。民族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启示之一: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是可行的方式。启示之二: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启示之三:“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的信息, 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其办学的目的是养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好准备。 (2)根据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是“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的意义是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依据材料三“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国共合作的历史过程告诉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党关系的重要合作途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兴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的同时,洋务派逐渐认识到“必先求富而后能强”,运输困难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洋务派兴办了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轮船招商局

D. 继昌隆缥丝厂

 

查看答案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 镇压义和团运动

C. 灭亡和瓜分中国

D. 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

D. 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