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是( )
A. 商朝 B. 夏朝 C. 西周 D. 东周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 甲骨文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
材料一: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方兴未艾的第三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以英国为例,到1825年英国的生铁已超过了俄、美、德、法四国的总和,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三: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资源过度开采、核泄漏事故、全球变暖,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多国纷纷表示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国外交部发布消息,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18年减少40%——45%。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保护日”,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环保运动逐渐在全球兴起。如今我们享受着科技革命的成果,感受着科技神奇而巨大的力量,让我们沿着科技发展的轨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完成下列表格
类别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开始时间 |
|
|
|
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科技成果 |
|
|
|
(2)结合材料二想想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厂”?
(3)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便利,请各举一例予以说明。
(4)结合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请谈谈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作出贡献。
材料一: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当此国难严重、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在团结御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指出: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材料三:1931—1945年,日本发动了长约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日本政府、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再美化、歪曲、否认侵华战争,隐瞒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比如参拜靖国神灶,篡改教科书,发表错误言论等。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列举唐朝时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
(2)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两次侵华事变的名称。
(3)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共同抗日。列举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役及指挥者。
(4)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如何理解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材料一: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藏自古就是国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为促进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元、明、清时,中央政府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材料二: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60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507亿元,比1951年增长111.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比民主改革之初增长117倍。人均预期寿命由35.5岁增加到67岁,青壮年文盲率由95%除到1.2%。
材料三:极少数“藏独”分子蓄意制造国家民族分裂,我们要坚持抵制和反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唐朝中央政府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促进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2)清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密切,为有效管辖西藏地区事务,清朝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3)西藏是何时得到和平解放的?标志是什么?
(4)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藏独”分子蓄意制造国家民族分裂,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三大支柱的是
①世界贸易组织
②世界银行
③东南亚国家联盟
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