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先秦时代,华夏族已经融合周边民族并向东、向南发展,到三国时期,东夷、南蛮基本汉化。当“五胡”涌人黄河中下游地区时,推动部分汉人迁徙到江南;在中原地区,南下的北方民族与汉族交融;在江南,南下的汉族与当地土著居民交融。

——摘编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实现民族融合必须经历哪些过程?

(2)综合材料,指出我国民族交融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时期?

 

(1)错居杂处(杂居)、胡人汉化(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汉人胡化(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先秦时代、三国时期、魏晋时期(两晋南北)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的信息可知,实现民族融合必须经历的过程是错居杂处(杂居)、胡人汉化(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汉人胡化(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 (2)综合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交融经历了先秦时代、三国时期、魏晋时期的重要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逐渐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飞沙堰是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同时,将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排出,确保内江通畅。宝瓶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有分支河渠520多条,渠道总长1100多千米,可以灌溉300多万亩农田。它不仅解除了岷江泛滥之灾,而且由于水流平稳,方便了航行,使岷山出产的梓、柏、大竹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川蜀平原。

——摘录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查看答案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2)我国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观察下边《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地点:赤壁

B.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的地方:夷洲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百家争鸣是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激烈而深刻的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各种思潮、学派互相交锋、激荡,为中国历史呈现了一幅群星灿烂的画面。

所谓百家争鸣,包含两种社会现象。一种带有较强的学术性——某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与别的学派进行辩论。另一种带有较强的政治性——游士们向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必须用自己的学说去游说诸侯,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必须在辩论中说服诸侯及其大臣。因而各学派的臣子几乎都是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雄辩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百家争鸣只在当时的政治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2)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

(3)百家争鸣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之间的争辩。

(4)百家争鸣中多数学派都是空谈理论,无法用于实践操作。

(5)百家争鸣时期环境开放,游士们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不具有直接因果联系的是

A. 禹传启“家天下”——商汤灭夏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 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D. 八王之乱——西晋衰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