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 师夷长技

B. 实业救国

C. 民主科学

D. 救亡图存

 

C 【解析】 试题此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可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所以材料中“启蒙之水”是指“民主”、“科学”,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 获得更多的赔款    D. 允许外国使者进驻北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4)张骞、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你更赞赏哪一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改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材料一所述改革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