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

20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带来的只是生灵的涂炭、文明的衰退和地位的削弱。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誉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欧洲第二次分裂后不得不依附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材料三:据统计,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他们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贸易额的60%,对外投资的90%。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分裂给欧洲造成怎样的影响?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列举“区域经济合作”的两个事例。

(3)依据材料三,它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有何影响?

 

 

(1)引发了战争,使生灵涂炭,经济受到打击,国际地位被削弱。恢复和发展经济,摆脱美国的控制(或不想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欧盟(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等。 (3)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全球化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也有弊,我们要趋利避害。(言之有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利弊两个方面) 【解析】 (1)依据材料一“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带来的只是生灵的涂炭、文明的衰退和地位的削弱。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誉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欧洲第二次分裂后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反映了欧洲的两次分裂引发了战争,使生灵涂炭,文明衰退,国际地位被削弱;结合课本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摆脱美国的控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西欧国家走向了联合。 (2)依据“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课本所学,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起来,建立欧洲共同体。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政府的经济合作组织,叫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依据材料三“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他们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贸易额的60%,对外投资的90%。”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课本所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全球化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也有弊,我们要趋利避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是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它是中国近代新式生产事业与商业中心,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商口岸孕育中国近代新兴社会阶层,造成城市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社会中产生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3)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谈谈两则材料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材料二:《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胡适《四十自述》

(1)材料一中的著作的作者是谁?该著作反映了他什么主张?近代中国的哪一运动首先实践了这一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行到全国”的原因?

(3)材料一、二中的两部著作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在内向性和外力作用下,中国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两种古代文明类型有什么不同?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一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海上贸易衰落原因?

 

 

查看答案

某作品中人与人关系疏远而冷漠,人物言谈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举止行为缺乏理智、漫无目的,机械重复着无聊动作,作者用这种方式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人们精神的空虚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此作品是

A. 《战争与和平》

B. 《美国的悲剧》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欧国家制定“尤里卡计划”,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制定“科技立国”战略,中国制定“863计划”。由此看出哪一因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A. 外交因素

B. 科技因素

C. 市场因素

D. 教育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