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华文明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

中华文明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泛爱众,而亲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1)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这是一条凿空西域的路,彼时(汉代)葡萄从这里经过,丝绸从这里经过,音乐宗教从这里经过,四大发明也从这里经过……这是一条科技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是一条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更是一条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之路。

——某同学学完“丝绸之路”后的感慨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说法并阐述理由。

材料三:明代这一壮阔的外交行动,就是在中国已知的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从而创造一个以“礼”为核心的和平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在马六甲设立据点,扩大了与各国商人的贸易往来;同时还调解了各国之间的纠纷,创造了和平的外交和贸易环境。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博士陈永升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壮阔外交行动”的目的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进而民主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中呈现出何种特点?

 

 

(1)仁的思想;以德治国(为政以德); (2)错误1:“四大发明”,理由: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汉代尚未发明;错误2:“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理由:伯利克里生活的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 (3)目的: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作用:扩大了贸易往来;创造了和平的外交贸易环境。 (4)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历经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日益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泛爱众,而亲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在政治上提倡仁的思想;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 (2)错误1:“四大发明”,理由: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指南针在北宋开始发明,南宋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汉代尚未发明; 错误2:“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理由:伯利克里生活的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公元前202年,西汉才建立。 (3)由材料“明代这一壮阔的外交行动,就是在中国已知的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可知这是描述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郑和下西洋的作用是:扩大了贸易往来;创造了和平的外交贸易环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掀起了与救亡图存相伴随的“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文化;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探索的程度也在加深,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历经从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日益发展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亚历山大帝国发源地:马其顿

B.亚历山大东征中著名战役:伊苏斯之战

(2)指出亚历山大帝国版图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能够反映表格主题的是     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亿元)

 

 

1955

1960

1965

1970

出口额

20.11

40.55

84.52

193.18

进口额

24.71

44.01

81.69

188.81

 

 

A. 明治维新与日本开放

B. 日本遭遇经济大危机

C.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D. 亚非拉的奋起

 

查看答案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关于万隆会议正确的说法是

A. 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参会

B. 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 会议在印度的万隆召开

D. 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查看答案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展现拉丁美洲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主权的是

A. 章西女王领导反英斗争

B. 匈牙利改革稳定国内形势

C. 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

D.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查看答案

将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国签字于共同宣言,罗斯福总统特别对子文(宋子文,时任外交部长)表示:欢迎中国列为四强之一。此言闻之,但有惭惶面已。二十多个交战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苏美英四国已成反侵略的中心。”材料中“共同宣言”的签署标志着(  )

A.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 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C.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 联合国的成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