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20世纪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虫的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DDT杀螟效果不好...

20世纪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虫的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DDT杀螟效果不好了,其原因是(   

A. 80年代所用的DDT品质较过去差    B. 稻螟长期沾染DDT,体表形成了抵抗DDT的保护膜

C. 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DDT的稻螟增加    D. 长期使用DDT导致稻螟体内产生抗DDT抗体

 

C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20世纪6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很好,到了8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不好,其原因是选择作用使得种群中抗DDT的稻螟比例增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

A. 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 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 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查看答案

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 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 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查看答案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蚊蝇等害虫对DDT抗药性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害虫对DDT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害虫本身对DDT具有抵抗能力

C.DDT的药效降低了    D.DDT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叶,生活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大多是浅灰色的,但一百年后,曼彻斯特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而此时生活在此地的桦尺蛾大多数是深黑色的.桦尺蛾的这种变化是( )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工业粉尘染黑的结果

D. 桦尺蛾只产生深色变异的结果

 

查看答案

如图是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左图的生殖方式属于_____,若接穗为开红花的碧桃,砧木为开白花的碧桃,嫁接枝条上花朵的颜色应为_____。为了提高成括率,操作时要将砧水和接穗的_____紧密结合在一起。

(2)中图所示的昆虫发育的类型是_____,危害农作物的主要时期是_____

(3)右为已受精的鸡卵结构图,能发育成幼体的部位是[]_____,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有_____(填代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