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你用正楷书写下列诗句(2分)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请你用正楷书写下列诗句(2分)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作家罗勃朗宁说:“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你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吗?结合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⑵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点和人名。

 

查看答案

 

柳   笛

①八百里鄱阳湖深处,莽莽苍苍的云水中央,有一片茂盛的柳林。浓绿映衬着白云,天是那么的瓦蓝。柳林旁边有个小村,小村的上空总是荡漾开灵动,活泼的笛声。那是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时间虽然远去了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柳笛永远藏在我心灵深处。

  ②小时候和玩伴们一起,放学了,便来在这柳林里抓知了,捉迷藏,做游戏。敞胸露腹,大大小小的柳树洞,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天地。捉迷藏时,蒙眼的同伴在我们藏匿之后,摘下蒙眼布便挨个就着树洞找我们。在一个高大中空的柳树内,快要被发现时,我便双手双脚并用,沿着内壁在黑暗的洞内攀援而起,躲在黑暗中的高处,时间长了,见同伴真找不着我们,彷徨无措时,便不时从口袋里摸出柳叶含在嘴里吹出时断时续的笛声。这时,只听见躲在柳林各处的同伴,此起彼伏的吹起了柳笛,互相呼应。寻找的玩伴们便竖起耳朵捕捉柳笛的声音的方位。这样,我们便往往被他们一个一个的找出来了。

  ③星期天,我们齐聚在这柳林里,割下一根根的柳条儿编织成战斗帽戴在头上,俨然一派战时的打扮。手中的柳枝儿用长长的绦儿系起挂在胸前似挎着冲锋枪般威武雄壮。我担任号兵的角色,柳笛是我的武器。当我们把湖边的矮坡当作是敌军的阵地冲锋时,激扬而高亢的笛声便响彻柳林的上空,充满了坚强与豪迈的力量催人振奋。

  ④吹柳笛,我是跟屋后的伢叔学的。我们是前后屋的邻居,也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发友。他很会吹柳笛的,他的技术源自于他爹爹的传授。细叔公是我们村顶尖的柳笛高手。

  ⑤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一声声舒缓有致的柳笛声滚动在房前檐下,窗间门边。笛声中,透露出对春天播种希望的美好祝愿,也满含着对秋天丰硕收获的殷殷期盼。我的心和魂灵被这清清脆脆的笛声所俘虏,成了它的痴迷者。如今,在我书房的诗词鉴赏词典里还夹着几片用沸水汆过的清清的柳叶呢。

  ⑥今天,当我再次漫步徜徉在故乡的柳林边,任和风摆拂垂柳,抚摸着我的视线,览湖天之间白云悠悠、渔舟灵动、水鸟飞翔,不由心驰神往。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力地吹起来,心底的深情随着曲调流淌开来,承载着我们记忆的童谣便荡漾在柳林间,美妙的旋律在绿色的树枝上滚动,在天地间回荡,伴着袅袅炊烟漫舞在小村的周围……我吹着,吹着,笛声中装满我深情的梦和生命中醇醇的甘美。

  ⑦明天,我又要离开故乡去闯外面的世界,我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这故乡的柳笛。它让我魂牵梦绕,它让我痴心无悔。是啊,故乡的柳笛,小小的一片叶儿,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你带给我坚强的信念,把纯美和甘甜溶合在奋斗的苦乐中,沸腾的生活里。

⑧在云蒸霞蔚,水云深处的故乡,最使我难忘的便是这翠绿玲珑的柳笛!

1.“柳笛”伴我成长,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按照下面提示简要概括文章内容。(不能用原文作答)

小时候:                                                          ;

星期天:柳笛成为战斗的武器和冲锋的号角;

今天:                                                            ;

明天:  离开故乡,割舍不了柳笛情。

2.文章第⑤节画横线句中的“滚动”一词改为“响彻”好不好?为什么?

答:

3.文章中“柳笛”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

答: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序,自然引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这样,情趣盎然而又灵活自然。

B.文章通过对柳笛的叙述,追叙往事,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趣。

C.文章第④节运用插叙手法,表达出“我”学吹柳笛的艰辛,更表现出故乡的人情美。

D.文章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篇引出作者的回忆,结尾再次点题,结构圆润严谨。

5.“柳”是诗人们抒情的载体,他们借柳抒发其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借“柳”传达了浓浓的思乡情绪。“月”同样是诗人常用的抒情载体,下面两个诗句如何借“月”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任选一题作答)

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

⑵庭下如积水孔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侍夜游》)

答:

 

查看答案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王彬

   ①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其他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②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③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④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⑤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每件都是骠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韩愈有诗道:“书贵瘦硬吾不取”,也体现了唐人价值取向由瘦硬向“肥硕”的转变。

  ⑥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使唐人崇尚并醉心于一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而这种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1.“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答:

2.第④节能否放在文章的开头来说明?为什么?

答: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节中“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唐代的”另类“审美观点与众不同。

B.第④节“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中引用诗圣杜甫的诗句,意在说明人们对丰衣足食这一美满生活的向往。

C.第②节“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句中的“大多”一词表明不是绝对的,也有少数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不是这样的,从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D.第⑤节“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一句中的“这种审美取向”指的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审美取向。

4.文章说“唐人的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下面四幅图中不能体现唐人的这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幅是(    )

A.牡丹       B.颜书             C.玉               D..骏马

 

查看答案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                                                                                                                     

                                                                          。

 

查看答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