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面提示,用诗文原句填空。(6分)
(1) ,落花时节又逢君。
(2)有约不来过夜半, 。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 。
(4) ,野渡无人舟自横。
(5)江山代有才人出, 。
(6)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 。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生事物大量出现,这必然促使一些相应的新词出现。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语言在悄然演变。比如,现在有人叫“粉丝”,说的就是“追星族”;现在有人叫“海选”,说的就是“初赛”。请写出下面时兴词语的通常说法。(2分)
①物流( ) ②甩卖( )
③瘦身( ) ④的士(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天苏醒,张开它绿色的裙摆,跟随花开的声音,翩然起舞。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而舞曲的开端——花开的声音销散开来,没有痕迹地烙在每一个角落,烙在繁盛的花海,烙在随意漫延的绿意,烙在小鸟飞行的路迹上,烙在温暖的阳光中,烙在一张张笑脸里。
(1)给文中划线字注音。(1分)
翩( )然 繁盛( )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将下面这句话工整、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中。(2分)
春天苏醒,张开它绿色的裙摆。
题目:“有一种 叫 ”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初中生活即将成为你青春岁月永远的记忆。回首走过的时光,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6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20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阅读《科学不怕挑战》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