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

阅读下文,完成

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洛下:洛阳,西晋京都所在地,当时被匈奴占领。②东渡意: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重问之(                     (2)昨日之言(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你认为长安像太阳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远,怎么样?

D.你认为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

3.明帝认为“日远”的理由是            ;认为“日近”的理由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4.从晋元帝的处境考虑,他从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1.又 不同 2.B 3.不闻人从日边来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4.思考角度一:与失去旧都相关,例如“晋元帝感受到重返旧都异常艰难”; 思考角度二:与晋明帝相关,例如“晋元帝感受到晋明帝对自己的宽慰”。 (两个思考角度均可。如果答“晋明帝很聪明”则不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异”为“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的解释来比较判断正误。此句中的“如”是“相比”的意思,答案为B。 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读懂内容,抓住题中的信息点,梳理语句,摘引词句填答即可。 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找到“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的内容,先从字面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题中的问题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查看答案

默写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

                 ,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

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

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核心理念是: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历程可以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请以“不一样的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5)书写要正确、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头!

1.文题是“炊烟的味道”,第⑥段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3.作者第②段说“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炊烟的味道”的理解。

4. 作者借炊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请你模仿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典型景物,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100字以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