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A.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A.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D.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

 

(3分)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B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与开怀大笑词义重复。故选B。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在前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老师。有为孩子排除jiū(   的慈爱的蔡老师;能tú(   手画圆和三角形,让我真正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的王老师;唤醒海伦灵魂,让海伦的生活从此截然不同的莎莉文老师;对丘吉尔宽hóng(   大量的威尔登校长;人不知而不yùn(   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好老师。

 

查看答案

掌    声

   (1)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2)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3)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4)“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5)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6)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老师,你看黑板上——”

   (7)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8)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9)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10)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11)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12)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13)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14)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15)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16)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17)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8)——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19)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20)我潇洒地将“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21)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22)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2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24)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25)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26)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27)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28)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                                                                           

2.第(25)段写王娜娜发言的文字和第(27)段交代李晓成为作家和王娜娜在法国留学且博士后在读这一结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                                                                            

 

3.体会文中画线句"我一下子惊呆了"和"我心中一惊",说说两个"惊"字表现的人物心理有何不同。

答:                                                                             

 

4.全文来看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形象?

答:                                                                              

5.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                                                                            

6.本文的标题若改为"一堂难忘的语文课"好不好?请简述理由。答:                                                                            

                                                          

【答案】

7.高老师面对突发事件,巧妙地把黑板上的那句话变成说话课的题目,与学生交流,不仅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而且把对抗化解成对话,使教师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高大。

8.前者揭开了前文所设置的悬念,后者印证了这两个学生都不是"坏学生"。

9.第一个"惊"是震惊,甚至有被学生捉弄之后的生气、愤怒。第二个"惊"是惊叹,意想不到,同时内心还隐含一丝对学生能明察秋毫、善解人意的惊喜。

10.高老师是一个善于克制自己而又讲究方法的老师,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智慧,善于克制自己又能随机应变。

11.启示老师们要理性、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教育效果

12.不好。理由:以"掌声"为题,内涵更为丰富,事件本身、人物情感及评价都融入在"掌声"这一文题中。而"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仅就事件本身而拟题,内涵显得单薄。

【解析】

13.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开端、过程、结局),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开始高老师怀疑黑板上的字是昨天批评过的学生李晓写的,便使悬念产生,直到文后王娜娜主动承认是自己写的才使悬念得释。李晓成为作家和王娜娜在法国留学且博士水命他们虽有缺点但都不是坏学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语境,“惊呆”指的是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人物心理是震惊,吃惊;“一惊为学生的眼光犀利惊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高老师巧妙地把黑板上的那句话变成了说话课的题目,与学生交流,这样的处理老师不仅摆脱了窘境,而且把对抗化解为对话,使一场一触即发的冲突,变成了一场坦诚真挚的沟通,看出高老师是一个善于克制自己而又讲究方法的老师,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智慧,面对突发事件能够随机应变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文写的是教师上课时发现黑板上写着一句充满挑衅意味的话,矛盾突然出现,并且非常尖锐,教师心火“蹿得老高”;就在矛盾一触即发之时,情节陡转,老师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因此给人的启发是要理性、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教育效果。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题目的好坏。先分析原题目的好处,在指出替换后题目的不足,因此不能调换。掌声是对高老师理性地处理事件的赞扬;是对师生坦诚真挚的沟通的肯定;掌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时时提醒“我”当好一个老师;师生间心灵的交流、理解融入在“掌声”中。而"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仅就事件本身而拟题,内涵显得单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较难
【标题】2015-2016学年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1)这里也有乐趣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课堂上,老师问:“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的摩擦力太小。”另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便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道:“所以,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二是因为冰面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和坎坷,这些看似有碍于我们前进的东西,却反过来成就了我们。”

    要求:(1)立意自定,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主题要正确鲜明。(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行(              (2)元方入门不           

(3)方与之              (4)欲三军(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至/暮不来      B.期日/中      C.对/子骂父     D.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                                                              

(2)遇故人而止之食。

  答:                                                               

4.【甲】文以“元方入门不顾”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5.【乙】文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答:                                                                            

【答案】

6.(1)约定(2)回头看(3)吃饭(4)让……信服

7.D

8.(1)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9.元方“入门不顾”不应为失礼。从全文看,故事主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此题亦可从多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做事要讲诚信,讲信用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服”是词类活用,让……信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断句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省略句式,翻译时,应补充成分,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关键字期、委、故”。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之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吴起的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征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型】文言文阅读
【适用】较难
【标题】2015-2016学年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掌    声

   (1)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2)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3)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4)“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5)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6)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老师,你看黑板上——”

   (7)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8)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9)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10)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11)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12)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13)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14)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15)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16)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17)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8)——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19)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20)我潇洒地将“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21)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22)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2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24)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25)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26)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27)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28)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                                                                           

17.第(25)段写王娜娜发言的文字和第(27)段交代李晓成为作家和王娜娜在法国留学且博士后在读这一结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                                                                            

 

18.体会文中画线句"我一下子惊呆了"和"我心中一惊",说说两个"惊"字表现的人物心理有何不同。

答:                                                                             

 

19.全文来看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形象?

答:                                                                              

20.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                                                                            

21.本文的标题若改为"一堂难忘的语文课"好不好?请简述理由。答:                                                                            

                                                          

 

查看答案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作者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请谈谈你对这一写法的理解。

答:                                                                           

 

【答案】

3.承上启下过渡句,总起全段。

4.“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坡薄雪的视觉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冬天的济南,赞美济南的冬天的思想感情。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把握。上文写的是阳光朗照下的山,此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预示开始写雪后的小山,因此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赏析句子,要根据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情境。作者情感几个方面来考虑。效果一般是生动形象。作者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修辞是拟人,写出了山坡薄雪的视觉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冬天的济南,赞美济南的冬天的思想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5-2016学年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7.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行(              (2)元方入门不           

(3)方与之              (4)欲三军(             

8.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至/暮不来      B.期日/中      C.对/子骂父     D.下车/引之      

9.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                                                              

(2)遇故人而止之食。

  答:                                                               

10.【甲】文以“元方入门不顾”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11.【乙】文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答:                                                                            

 

查看答案

阅读魏巍《我的老师》选段,完成题。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②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③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④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⑤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1.所选文段记叙了几件我的老师的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                                                                            

 

【答案】

3.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4.“狡猾”一词贬义褒用,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写出了“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解析】

5.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开端、过程、结局),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赏析句子,要根据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情境。作者情感几个方面来考虑。效果一般是生动形象。“狡猾”一词贬义褒用,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写出了“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5-2016学年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中学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7.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8.选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作者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请谈谈你对这一写法的理解。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