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题。

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了课堂上。

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班里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

:      

 

(2)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

3.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赏析:

4.文中前后有两次写老师说“好”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

5.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

 

1.老师循循善诱,鼓励新同学大胆发言;“我”用老师的方法唤醒老师的感觉。(意到即可)。 2.⑴一方面表现了老师教学技艺的高超和娴熟,一方面是为了让新同学打消顾虑,消除胆怯。所以”若无其事”(意到即可) ⑵一个擅长语言的老师因病失语,让“我”伤心不已,所以眼泪“喷涌而出”。(意到即可) 3.示例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发比作缎子和瀑布,生动形象,具体传神地赞扬了新同学秀发的美丽,表现老师精湛的教学技巧。示例⑵: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老师出色的语言能力和高超的赞美技巧,突出表现了教学艺术 4.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教学有方、热爱工作的老师 5.(略)(要求语句通顺、写出特点、细节描写)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将文章内容划分成三个情节段,然后再阅读一和三情节,抓住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在语境中理解,老师的“若无其事”的表现是给学生看的,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伤害,说明老师很细心,对学生充满爱心。正因为如此,学生很感动,“涌”字表现了这一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两句话中都有生动形容的比喻,从修辞手法上赏析,一说明其生动性,二分析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即这样说话的老师是怎么一个人,学生是怎么一个学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章,了解语境,看老师的“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语言的含义是什么,从而借此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要求语句通顺、写出特点、细节描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匹夫不可/夺志也?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博学而              疏食饮水        

不习乎               匹夫不可夺志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解释从上面几则语录中提炼出来的两个成语。

择善而从:

三省吾身:

5.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或要求默写诗文。

①.“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④.“                  ,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泊秦淮》)

⑤.“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⑦.《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悟出淡泊空灵、超然物外的禅道的句子是

                                                      。”

⑧.诗人王湾在他的《次北固山下》中,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个诗句是“                                                    。”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道德修养,班级准备开展以“道德修养大家谈”的主题班会活动。如果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

⑴.请结合活动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标语:                                              

⑵.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查看答案

探究性学习

下面两则材料 , 反映出了一个什么共同问题 ? 请将这一问题写在下面 , 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条相应的建议。 (4 分,每小题2分 )

①据某报调查 ,15-45 岁这个年龄阶段 , 有近 60% 的人不知道每年 5 月 14 日是什么节日 。当知道这天是 “ 母亲节 ” 时 , 在访问中 , 很多人认为这一天与往日相比 , 也不是特别在乎 , 也没有打算以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问候和祝福。还有部分人认为 , 这天是外国节日 , 我们没有必要去记住它 , 过好自己的这一天就可以了。

②据调查统计 , 约有57% 的中小学生 , 对自己的生日记得很清楚 , 并且在这一天往往要邀请同学或朋友来祝福一下。但是对自己母亲的生日却不知道。主动关注母亲生日的也不多 , 在母亲生日到来之际 , 往往需要他人的提醒。

⑴.两则调查材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答:            

⑵.建议                       

 

查看答案

羚羊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羚羊木雕》一文通过对人物的恰当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征的人物,比如,不怒自威的妈妈,急躁严厉的爸爸。

B.《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课文《春》描写了春天草花风雨等美好景色,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在迷惘徘徊之时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时的喜悦之情。

D.《秋天的怀念》一文的题目满含深意,令人回味。母亲带儿子秋天赏菊的愿望未能实现,母亲在秋天病逝,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赏菊时怀念母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