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请你说说本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 说说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或者“城市应该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答到“城市”与“文脉”、“文化”间的关系,即可得分) 2.首先摆明观点“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文脉上”。然后论述“城市文脉”的含义。接着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文脉”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3.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突出论证了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论证方法各0.5分,作用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②开篇 ③ 中间 ④结尾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本文论点可以概括为“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可知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阪。先主闻曹公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选自《三国志·张飞传》)

1.下列句中的“以”与“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啮人,无御之者   B.属予作文记之    C.必分人    D.扶苏数谏故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飞年少时和关羽一起在刘备手下做事。张飞视关羽为兄长,二人关系极为密切。

B.刘备平定江南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后来又将张飞调往南郡。

C.曹操追击刘备到长坂,刘备派张飞殿后。张飞拆断桥梁,向对岸敌军叫阵。曹军被震慑住不敢上前,刘备得以逃脱。

D.张飞攻破巴郡,俘获曹操手下大将严颜,严颜宁死不屈,张飞虽怒,却欣赏其英雄之气,释放了严颜。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先主从曹公吕布                ②先主曹公依袁绍、刘表 

③先主闻曹公                  ④弃妻子               妻子

4.翻译下面的句子

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查看答案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第一句, “人静”却“不闻更”,这样写有何效果?

2.三四两句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查看答案

选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         ,不由自主地          ,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          ……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          ,而倾听,是让人        

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

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

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

谦逊和聚精会神

忍不住拍案叫绝

A.⑤①④②③       B.②④⑤①③       C.⑤①②④③      D.②⑤④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C.对乔布斯这个名字,大多数中学生并不陌生。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文明城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有错的一句是(     

A.他纵然是研究小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B.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C.那些古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

D.对那些捕风捉影的质疑之声,小张总是认为不屑一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