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龙应台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江山消防大队将在江山路小学举行消防演练,消防演练的内容是:教学楼二层办公室发生火灾时现场学生的疏散引导和消防器材的使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图一
(1)根据图一,请你帮助正在美术器材室的学生制定一条最合适的逃生线路。
图二
① ② ③ ④ ⑤
(2)消防器材的旁边贴着消防栓的使用示意图,请结合图二写出消防栓的操作方法。
(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动词要求准确,不能重复。)
【甲】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乙】
楚狂接舆躬耕以食。其妻之市,未返,楚王使使者赉②金百镒,造门曰:“大王使臣奉金百镒,愿请先生治河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辞而去。
妻从市而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辙,何其深也!”接舆曰:“今
者王使使者赉金百镒,欲使我治河南。”其妻曰:“岂许之乎?”曰:“未也。”妻曰:“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是遗义也。不如去之。”乃夫负釜甑③,妻戴纴器,变易姓字,莫知其所之。
【注释】①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②赉(lài):赏赐,给予。③釜甑(zènɡ):泛指炊具。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君 使 不 从 非 忠 也 从 之 是 遗 义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楚狂接舆躬耕以食( ) (2)其妻之市( )
(3)岂许之乎( ) (4)乃夫负釜甑(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4.楚狂接舆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甲][乙]两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隐士?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楚王问其故 (2)公输盘诎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4)虽杀臣,不能绝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练习。
(一)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夏夜“开门小立”的原因是什么?
2.诗末说微微凉意“不是风”,那么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谈《易水歌》
林庚
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③“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①的辽阔。
④“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⑤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释】①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出自谢灵运的《岁暮》。
1.第④小节中“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的“它”指代什么?
2.本文是围绕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的,其中重点赏析了哪几个词?
3..作者为什么说“朔风劲且哀”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具有“艺术的普遍性”?请说说你的理解。
4..结尾将“身死功成”的专诸与“身死事败”的荆轲进行对比,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