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卖 白 菜 莫 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今天是大集,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⒄“娘,”我哭着说,“我……”

⒅“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⒆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有删改)

1.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故事情

“我”的心情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老太太挑白菜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沉痛

                                                               1

                                                               1

2.在母亲将目光锁定”在墙上吊着的三棵白菜之前,文章对她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给读者以怎样的暗示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终于挨到了集上”一句中“挨”字的含义。(2

4.文中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通过这两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文章运用了颇多的笔墨详细描写了卖白菜的全过程,然而就在写到老太太将钱付给母亲后,戛然而止,紧接着写了“我放学回家后发生的事情,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文中老太太将钱付给母亲后,戛然而止,紧接着写了“我放学回家后发生的事情,这其中会发生什么呢?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并模仿作者的笔法描写出来。

 

1.①母亲决心卖白菜 ②自责 ③厌恶 ④我赌气卖白菜 2.暗示了家境贫寒,明知无物可卖,却不停地翻找,寄希望于无望之中,从而使下文卖白菜这一决定显得顺理成章。 3.怕来到集上,因此磨磨蹭蹭,到了集上将意味着永远失去了这三棵白菜,“挨”字表现了我的怕、无奈及不情愿,我不愿意接受卖白菜的现实。 4.“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 “眼睛红红”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 5.应该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读者完全可以预想得到,留有玩味的空间,胜于一览无余;突出强化事件的结束,也就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及这件事对我的教育。 6.情节想象合理,有细节描写,语句流畅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人生差异在读书》一文,完成题。

人生差异在读书                张桂辉

(1)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然颇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

(2)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3)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4)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诱。

(5)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因而,大凡常人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6)

(7)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然而,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8)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择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9)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文章第一段从整体上讲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2.文章谈关于读书的好处时用了分论点的形式在分析论证,其中有哪些分论点?这些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期你学了培根的《谈读书》,关于读书的好处,你一定还有不少体会吧,请你仿照(3)--(5)段,再谈一点你体会到的读书的好处,并加以论证。(不得少于80字)

4.文章(3)至(5)段与(7)至(9)段的结构相同吗?为什么?(5)至(7)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写(6)段。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在横线上默写出诗文的原句。

(1)辛弃疾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                                     ”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                                   ”,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告诉刘备对待孙权只能是“                                  ”。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中“                                            ”生动地描写了丁壮的艰辛,“                                                ”委婉而形象地描写了租税的繁重。

(3)古人的一腔愁绪常在诗文中流露。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                                        ”表达了愁绪的绵长。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                                        ”形象地说尽了愁之沉重。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阅读范仲淹的两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 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同样写了秋景,情味却不同,请就下面两句写景的诗句任选一句做简单赏析。

(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我选          句,赏析

(2) 这两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以进趋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忧叹(早晨)  B.竭驽钝(希望)

C.斟酌益(损失  D.臣非不自(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恐托付不,以伤先帝之明        则治臣之罪

B.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元方入门而不

C.受任败军之际                  出没鲸波万仞中

D.寝不安席,不甘味              并日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倾颓"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贤远佞"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B.甲文中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也是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本原因。

C.纵观甲乙两段内容,诸葛亮请求北伐的三个理由是:①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兼用叙事、议论

B.《出师表》甲文中前半部分是临行进谏,后半部分点明此次伐魏的意义,其间诸葛亮自叙身世与前后文关系不紧密,只是为了陈述经历,感动刘禅。

C.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后主刘禅表达他对先帝的忠诚和感激

D.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能准确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式,客观分析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提出合理的建议,是一个深懂治国之道,有政治远见的人。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

乙文中的有关句子:

7.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别概括回答。

 

查看答案

科技说明文阅读。

①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甲】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乙】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汽车尾气排放、焚烧垃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

B.PM2.5对降低能见度的影响相比于粗颗粒物更强,是因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反射消光能力最强。

C.PM2.5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还因为它不能被阻挡,所以它还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D.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是因为它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行应该少开车,多乘公交车。

B.政府应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

C.做好垃圾分类,合理使用垃圾合理焚烧垃圾。

D.人们不应在上下班高峰时节到户外锻炼身体,或是在马路边遛弯儿,灰霾天气外出最好戴上口罩。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了解什么是PM2.5。

B.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甲句与前文的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有关;乙句与后面pm2.5对人体肺部的严重危害有关;两句之间有递进关系,调换后与原意不符。

C.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通常”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生动的特点。

D.PM2.5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降低空气的能见度甚至危及人体健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