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1.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阅读选文,说说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3.仔细阅读文章第⑥⑦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1)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加横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比较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的不同。

【链接材料】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选自《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1.(3分)巧用歌词,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1分)引出说明内容(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答出两点就给3分) 2.(3分)(1)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2)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3)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3.(1)(3分)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对其中两个即得2分)具体直观的说明了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越快。(1分) (2)“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1分)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很快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1分)“渐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1分)(言之有理即可,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 4.【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1分)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更具感染力,使人深思。(1分)选文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1分)清楚明白地说明老年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在说明文中,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歌词等,其作用一般是:1.激发读者的兴趣。2.引出说明对象。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从此段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开始往下梳理,抓住关键词语“首先、其次、第三”既然找到相关段落,再从中组织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7)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解题步骤是,不能去掉,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去掉后的意思,最后写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对照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本文说明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师(     

②与语之(   

③余减死(      

命筑城泰州(   )

2.选出与“创户帖以便稽民”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固以怪之矣                 

B.扶苏以数谏故

C.醒能述以文者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2)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题。

 

          唐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夏的成都,当时在朋友的资助下,作者所居住的草堂刚刚建成,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1)首句中 “抱”字极为精妙,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2)颈联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

(1)1.【解说气候】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请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来解释原因。

到日照、大连、青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庐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名著阅读】

《格列佛游记》中的“慧驷国”展示了_______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乌托邦的国度里,        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        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3)3.【广告撰写】

走进图书馆,你发现四面墙壁一片空白,为营造文化氛围,请你拟一条与“读书”有关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墙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4)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6)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塞下曲》)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同庆千年华dàn(),共谱扬州新篇。今年正值扬州建城2500周年,瘦西湖“中国扬州万花会”盛装开幕!万花会重点展示“文明积diàn()谱城风,万花齐聚展新颜”的主题色彩,传递“qiān()和、包容、创新”的人文精神,向八方宾朋hóng()扬民族文化,展现景区风采。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