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文物报讯(记者徐秀丽)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在过去一年中,北京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市开展了如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修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传统村落调查研究、人员培训。重点完成爨(cuàn)底下村保护修缮工程及焦庄户保护工程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有16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抗战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已公布各类抗战文物162处,其中保存状况较好的有80处,目前对外开放的有96处(含自然开放)。
A.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B.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个文化遗产日
C.北京市已有16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D.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每年四月,北国草木萌发,鸿雁便翩然北飞。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它们喜欢群居,飞行时排行前进。它们喜欢将巢筑在湖泊岸边、沼泽地上或芦苇丛中等荒僻之地。在不同的环境中,鸿雁们都能构筑自己的安乐窝,来繁衍后代。鸿雁们看上去 ① 。但它们警觉性高,一旦受到惊扰,便会张皇失( )。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曾用“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一句写自己惶急、孤苦、无助的处境,同鸿雁遇到惊吓时的情态一样,惟妙惟( )。
每年九十月间,北国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鸿雁便南迁。鸿雁奋力归巢的景象,常使异乡游子触目伤( )。异乡琐屑,往往触发他们的思乡之情。情郁于中,不能自已,游子便通过各种方式排遣乡愁。鸿雁北飞南迁,周而复( ) ,牵动着游子的心。因此,在中国诗词长廊中, ② 。
1.文段中加横线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萌发(méng) 惶急(huáng)
B. 琐屑(xiè) 不能自已(yǐ)
C.繁衍(yǎn) 翩然(piān)
D. 荒僻(bì) 风雪载途(zài)
2.文段中加横线词语所填字形和对字义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惟妙惟( ) 应填“肖”,字义为“肖像”
B.触目伤( ) 应填“怀”,字义为“心”
C.张皇失( ) 应填“错”,字义为“安排,放置”
D.周而( )始 应填“覆”,字义为“又”
3.为文段①②处补充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个个沉着镇定 ②鸿雁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B.①个个沉着镇定 ②游子思乡之情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在鸿雁身上。
C.①彼此相安无事 ②鸿雁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D.①彼此相安无事 ②游子思乡之情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在鸿雁身上。
作文。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根据要求作文。
(1)请以“渴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阅读带给我们快乐,阅读伴随我们成长。一双慧眼,带我们阅读大千世界:阅读书籍,从名家作品中学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阅读自我,从欢笑和泪水中读出自己的欣喜与悲伤;阅读父母,在生活细微处感悟亲情的无私与博大;阅读青春,在菁菁校园里回忆师生的真情与感动;阅读自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叹世界的奇妙与生命的永恒……
请以“阅读”为话题作文。
要求:
①选择话题作文,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表达真情实感,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③600字左右,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等。
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贫困不是理由
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⑥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⑦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⑧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⑨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⑩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字)
2.本文标题“贫困不是理由”中的“贫困”是指:
3.本文通过对女孩的 描写和 描写,赞扬了女孩 的高贵品质.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假思索”的表达效果:
5.文章末段的“一句话”指的是:
6.(3分)现代的中学生,除了本文提到的愁苦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贫困?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女孩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A汉字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B汉字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的输入,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的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同时开发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2.第①段中,画线的A句“汉字汉字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与B句“汉字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各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2)无丝竹之乱耳( )
2.下面句中加横线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