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

根据材料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写作,不要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例文 靠自己 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 ——题记 漫漫人生,茫茫人海,在生活道路上,困难在所难免,寻找依靠也就理所当然。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贤士都遇到过困难,也寻找过依靠。但是他们寻找的依靠有一个相似点——自己。 宋濂自幼家贫,连书都买不起,只能向他人求借,然后亲手抄录。寒冬腊月,天气酷冷。窗外,北风呼呼的吹着,使得光秃秃的树干左右摇摆,最后经受不起北风的摧残,含泪倒下。窗内,砚池里的水冻成了坚硬的冰,宋濂的手指已不能弯曲伸直,而他却无一点懈怠的想法,仍旧继续抄书。就这样,他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勤学苦读,成为了明初文学家。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初中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十六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师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他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过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一万多人次。他靠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成为了“中国的‘保尔’”。 在洪战辉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亲妹妹死了,父亲疯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他曾屡次拒绝别人的捐助,他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困难无处不在,我们应该靠谁呢?不就是自己吗? 【解析】 试题分析:此作文是材料作文。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定要紧扣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确立中心,不能依据前半句或后半句确定中心;要独立思考,选准角度,不要抄袭、背默各种范文和阅读文章。要相信自己,只要根据材料认真思考。一定能写出你所受到的启发或引发的联想;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有其文体特征,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

(一)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衢,大路。)

(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的含义。

(1)薛谭乃求反

(2)曾不能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4)杂然相

2.下列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置土石(哪里)

B复到舅家问(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其中)

D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其中)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一处)

饯  于  效  衢

4.翻译选文(一)画线句子。

5.《列子》里的故事大多有寓意,我们可知选文(一)的寓意是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

查一路

①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②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我小时候,家住乡村小学,春夏之际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那些果蔬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③这些年,我们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除了场面华丽,给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导演被人戏称“装修工”。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其次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使人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④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 “白宫是白色的。”引起哄堂大笑。 布什固然有点幽默,但我觉得,他说话很有艺术,删繁就简,他抓住了白宫最本质的特质。我曾在一幅图片上,看过小布什举把铲子,他把自己退休后生活用一句直白的话加以概括:“我,布什,美国前总统,现正在拿着铲子铲狗屎。”一语中的,还需要花言巧语干什么?

⑤有些人,想方设法包装自己;有些人对自己很随意,像把一块金玉随便扔进土堆里。最近读到一本书,其中有个章节写陈寅恪去给学生上课:

⑥满满的礼堂,众人引颈而待。传说中的陈寅恪来了,布衣,布鞋,布袜,腋下夹一布包裹,打开布包裹,里面几本线装书。一点风景都没有。有人就纳闷了,这位号称教授中的教授,怎么没有一点派头,连个装书的皮包都没有?

⑦可他一开讲,语惊四座,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教授。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本文开头引用余光中的一段话,结合全文,说说其有何用意?

2.品析第②、③段,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末说到陈寅恪是为了论述什么?请结合自己看过的电影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想法。(3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完成

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

毕东海

  ①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8%。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高山和低谷都拉平,再把地球上的水全都均摊起来,那么地球表面的水就深达2400多米,地球,真正变成一颗"水星"了。而太阳系的水星,没有海洋,也没有水。

    ②地球上这么多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组成地球的物质逐渐脱水、脱气而形成的。地球是由星际尘埃凝聚而成的,在最初阶段,地球是一个寒冷的凝固团,是万有引力和颗粒间的相互碰撞,使这些星际尘埃物质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形成了原始地球。后来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蜕变,凝固团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形成我们可以居住的地球。科学家对组成地球的地幔的球粒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5%的水,最多的可达11%。如果当初组成原始地球的陨石,只要有1/800是这些球粒陨石的话,那么就足以形成今天的地球水圈。问题是,当初是这样的情形吗?至今没有定论。

    ③另一种解释是,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水。从今天活火山的研究发现,伴随滚滚浓烟、炽热熔浆的喷发,的确是有大量水蒸汽释放到地球的大气中。在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占75%,数量很大。如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座叫"万烟谷"的火山,在每年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就有6600万吨。自地球诞生至今,不知有多少火山喷发过,其次数也无法统计,喷出来的水汽就更多了。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至少地球上现有水的一半来自火山喷出的水汽。火山为什么能喷发水汽?因为地下深处的岩石、岩浆里含有相当丰富的水。火山喷发时熔岩温度高,使岩浆里的水自然蒸发,逸出地球表面。这些水汽到了高空遇到冷气,凝结成水,最终落到地上,形成涓涓水流,进入海洋。据科学家研究,早期地球很热,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温度才降到30℃,此时大气中的水汽有99%降落到地面,地球上才开始有海洋及江河湖泊。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地球上才开始有生物。

   ④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冰陨石。关于冰陨石不仅美国、西班牙等国有发现,而且在我国也有报道。如1983年我国江苏无锡市就有一块直径50~60厘米的冰陨石从天而降。落到地面的冰陨石比较小,大多在大气层中融化掉了,它们成了大气水蒸汽的重要来源之一。科学家说,这些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其主要成分是冰,一年之中可以使地球获得11亿吨水。

    ⑤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的三种解释,都有一些事实作为根据,但这三种解释都存在片面性。地球上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节选《青年科学》)

1.关于地球上的水资源,科学家们有哪些解释?请简要说明。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冰陨石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其主要成分是冰。

B.地球上的水有一半来自火山喷出的水汽。

C.地球水圈就是由地幔中含水的球粒陨石构成的。

D.选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对水的来源有所定论。

 

查看答案

阅读记叙文,完成题。

①男孩穿一身校服,胸前抱着一只硕大的书包,车下一位老人隔着车窗絮絮叨叨地交待着一些诸如“一个人在外边,要吃饱,要睡好,冷了要加衣,热了要洗澡”之类的“出门须知”。

②有的乘客开始催促司机了,那男孩也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回去吧,爸,知道了,总说这些没用的做啥?”又抱歉地对乘客说:“不好意思,每次我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这些没用的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③但是,汽车仍稳稳地趴在那里,司机仍极其耐心地扶着方向盘,扭过头对大家说:“让他说完吧,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他笑了笑,“我每天都在制造着别离,把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分开,就是大人也都有说不完的嘱咐,别说他对一个孩子啊。”

④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我不禁一惊,这句话竟是一个和说者没关系的人说出来的!

⑤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过滤并选择着有用和无用,甚至对亲人的几句嘱咐也要用这样的原则加以区分,从而因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失去让他说完的耐心,却完全没有想到老人的内心。我们试图屏蔽那些没用的语句,却不小心把那一腔爱意忽略了,挡在了我们心灵之外。对老人的关心漠不关心,像这个孩子。

⑥如果,那位老人有可能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陪着孩子,那样,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几句嘱咐来表示他的惦念,他实在是想让自己的那几句话来替代他伴着儿子啊,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⑦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这其中的谜底,因为这种爱意是一些让人厌烦的“废话”,从而令人拒绝。

⑧连朱自清不也是在父亲送别时,从心里嘲笑过父亲的迂腐吗?

⑨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的说完呢?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⑩刚才出门时,母亲颠着小脚追出来,说:“过马路要小心啊!”让女儿好一阵大笑,她对我说:“你四十多岁了,奶奶还当你是小孩呢。”那时我所表示的孝顺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谁让你又出来了啊?”丝毫没有让她说完的意思。

⑾在车上车下的分别之际,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的废话。“吃饱,睡好,冷了加衣,热了洗澡”, 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的表达呢?

⑿正在胡思乱想,从后视镜里看到老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司机“吱”地刹了车,探出头去:“你还忘了什么事?”“咋了?”男孩也问。“没事。慢点啊,师傅注意安全!”老人气喘吁吁着。

⒀“哗……”车上的人全笑了,我却分明眼里有一丝温暖的湿润,对着他大声喊了一声“谢谢了!”

1.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没让他说完”这类的事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和第⑾段的画线句子,说说老人内心深处要表达的是什么?

(3)文章结尾“我”为什么要对老人大声喊了一声“谢谢了”?

2.品析探究

(1)文章有两处写到司机,用了哪些描写?从中可看出司机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链接

“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针对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你有何想法?

(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越唠唠叨叨没个完,他女儿更不爱听他的。

B.要不是同桌及时提醒了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C.晴朗的夜空,群星灿烂,绘成了一幅星星的世界。

D.老师的耐心教育,终于使他和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断绝了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