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们俩xínɡ yǐnɡ bù lí( ),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2)又像一个rěn jùn bù jìn( )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
(3)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朱熹《观书有感》)
(2)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论语》十二章)
(4)时光交替,匆匆不待,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春意,正如《次北固山下》所写的: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成 语 之 最。 例: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昂贵的稿费——
最长的腿——
最高的巨人——
最大的差距——
最大的手术——
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文言阅读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①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②。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②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 忠乎
逾矩
尊君
乐之者
饭疏食
因风起
2.句子翻译: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3.为下面的话断句,断3处。
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 (2)即用其语( ) (3)为世人所笑( )
5.文中“杀驼破瓮者”和“老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1)杀驼破瓮者:
(2)老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自身条件:
生存状态:
内在精神:
2.揣摩语句。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怎样理解?
3.品味细节。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