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 (1) 征蓬出汉塞, 。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 、...

默写。

(1) 征蓬出汉塞,         。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                   。小圆香经独徘徊。(晏殊《完溪沙》)

(3)《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精神的诗句是                 

 

(1)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共6分。共6空,每空1分,有错字该空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可以发现并纠正。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成语都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A学而不厌计日可待门庭若市不打不相识

B见义勇为因材施教前呼后应大意失荆州

C峰回路转安贫乐道望梅止渴学而时习之

D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精益求精一言以蔽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柳,又名杨柳,极易成活,插条而生,“      ”,就是柳生命力旺盛的生动写照。柳遇春发,叶细枝长,翠绿蓊郁,飘逸柔美。自古以来,柳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我国诗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在众多植物中,柳抽丝发芽最早,善观察的诗人常用柳做为报春的使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借柳寓指美好春光,表达逢春的欣喜之情。“柳”与“留”谐音,垂柳的“依依”情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得心绪相似,所以就有了亲人或朋友离别时折柳赠别的习俗。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之别苦,不遣柳条青”。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柳”还常被作为故乡的象征,寄寓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写出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而触发的思乡情怀。此外,柳的枝叶柔韧纤细,婀娜多姿,古人常用柳枝柳叶形容孩子的身姿容颜,“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即是形容女子腰肢的纤柔。柳还代表着君子形象,刘禹锡《杨柳枝词》中“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的诗句,将“垂杨”与“桃李”作对比,使“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在中华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载体中,柳意象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韵味一直未历代文人所青睐。

1.对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笔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qiān 娜多姿(ē 字的第7画是

B细(xiān 娜多姿(ē 字的第7画是

C细(qiān 娜多姿(ā 字的第7画是

D细(xiān 娜多姿(ā 字的第7画是

2.根据语意,在文段横线处填写俗语活谚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房前屋后,栽桑种柳

B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载杨柳

C柳树不怕淹,松树不怕干

D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3.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垂柳    屋后  落花红。

A①院落②绿枝条  ③疏蕊

B①院落②飞叶翠  ③桃李

C①庭前②飞叶翠  ③疏蕊

D①庭前②绿枝条  ③桃李

4.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诗句汇总柳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理【解析】
诗人借杨柳依依的情态,表达了惜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理【解析】
诗句以羌笛吹奏出的哀怨的
折柳曲写出了征人对迟来的春天的不满。

C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理【解析】
诗句用细长的柳叶来比喻女子秀美的眉毛,表现了女子容颜的娇美。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理【解析】
柳芽萌发,成双成对的黄鹂在翠绿的枝头欢唱诗人借柳赞颂美好的春光。

5.对下面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第一幅笔力苍劲有力,笔断意连,错落有致。

B第二幅布局整齐,字体端庄方正,笔画平直。

C第一幅运笔潇洒飘逸,线条奔放自如,收放有度。

D第二幅字体大小相间,笔法富于变化,疏密得当。

 

查看答案

云自小路飞起来了

爱是一首暖暖的歌

让星空用幸福的微光照我们

让日月用快乐的明亮引我们

……

爱,是最美的语言,最温暖的歌。请以“爱,一首暖暖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出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    间:              

(2)小惠未    徧:              

(3)神弗    福:              

(4)望其旗       靡:              

(5)牺牲玉帛    牺牲:              

2.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查看答案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

    ①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②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③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④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满分5 manfen5.com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⑥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⑦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⑨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⑩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选自《现代阅读》2014年第1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开头①②两段写土地要休息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内容简要说说有什么作用?

 

 

4.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