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 言
(1)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
(2)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3)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
(4)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批判富人、歌颂穷人。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
(5)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
(6)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
(7)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看起来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8)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3.第(3)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具体谈谈莫言认为文学应承担起哪些责任。(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碗糁的尊严
叶倾城
早春二月,还冷得很。我在泰山脚下,岱庙的山墙上,迎面长风像太极拳,柔中带刚,令人立足不稳。
快中午,出了岱庙,我在泰安后街小巷逛来逛去,一眼看见招牌“泰山名吃——正宗传统独一家糁馆”。糁是什么?下面一行中号字:面食2.5元即吃。
这家糁馆是要自己去窗口端餐的,吃完算钱。我端着托盘走到近门处,看到一位老先生独个儿占了张桌子。我向他笑笑,坐下来。
老先生庄重地向我点头:“吃饭呀?”伸手招呼我,“吃点儿菜。”他显然正在自斟自饮,自得其乐:一小盅白酒偶尔抿一口,一碟花生米,一盘韭菜炒蛋。我客气地谢谢他。
糁是健康小麦色,类似粥也像面糊,汤上微微荡漾着蛋花。专注喝一口,鸡汤的清鲜,胡椒的微辣,暖暖地下了肚,口感似稠而稀,汤薄而味浓。老先生一直在留意我,此刻徐徐问:“好喝吗?”我说:“好喝呀。”他满意地点头,伸出三根手指:“我每天喝三碗。这个好,养人,增寿,美容。你看我像多少岁?我都六十了。”笑语朗朗,更像个中年人。
有人过来,老先生站起来,拉着人家的手:“吃好了吗?吃什么了?”俯耳过去,似说悄悄话,但原来只是体贴地算账,“两碗糁,两份面食,10块。”我才反应过来,老先生是老板。给钱找钱,他真诚地道别,“明天见。”仿佛就是寻常人家送客。
同行的朋友端着油条过来,还没坐定就跟我说,“这大妈真好,怕我不知道,告诉我,吃多少都是2块5。”我一愣:“什么?”
老先生点头:“没错,面食一人2块5,不管多少。”又给朋友让菜:“你吃点儿,别客气。我心道:“啊?这不成共产主义了,各取所需。”
不断有人结账,每次老先生都站起身,与人寒暄数句,若是熟客,还说些家长里短。像小说里的场面:医生到家看病,先互致短长:“老太爷好吗?大奶奶好吗?”一袋水烟抽毕,再问:“府上哪一位不舒服了?”
也有我似的生客,老先生一视同仁,寒暄几句:“哪里来的?有机会再来呀。”郑重地在对方臂膊上轻拍一下,算是一种无声嘱托。
朋友吃完了,还打算起身去拿:“2块5任吃。”我一把按住他:“你打算把人家吃破产呀?”举目一看,真有人桌上满满的,油饼、油条、卷饼、馅饼。吃得十分惬意。我心里暗道:要我开餐馆,这种吃货直接叉出去。
老先生居然站在朋友一边:“去吃去呀。随便吃。”我惭愧于他的襟怀:来了就管饱,相信你不会为了占小便宜撑着自己。我们光顾他的店,成为他的客人。他于是以主人的自信与热情,延我们入座,嘘寒问暖,为我们吃得饱吃得好真心喜悦。他不是在服务,只是待客,周身上下,都是一种饱经世事后的洒脱,对自己的店,对自己的饭食,他有百分百的底气。
他对我们,如遇大宾,我们对他,视为东道主。我们和他萍水相逢,互相成为对方生命中一刻的温暖。人生盛宴中,不是每一次主宾,都能这般好聚好散。
我与朋友,一人一碗糁,2块5的面食,我还另外要了一碟小菜,3块。一共13块,享用了泰山脚下一顿简单的中餐。
出了门,再回头看一眼,招牌上写着:早上5:00——下午2:00。这招牌与老先生一样,都有着既不傲慢也不讨好的姿态。
一碗糁的尊严,让人感动。
(选文有删改)
1.请谈谈文章题目“一碗糁的尊严”的含义。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也有我似的生客,老先生一视同仁,寒暄几句。
(2)举目一看,真有人桌上满满的,油饼、油条、馅饼。吃得十分惬意。
3.结合文章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4.你认为糁馆老板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5.结合“我们和他萍水相逢,互相成为对方生命中一刻的温暖。人生盛宴中,不是每一次主宾,都能这般好聚好散”一句,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中国占78.3%,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在家学习2小时以上的,中国占56.7%,美国占24.7%,日本占20.5%,韩国占15.4%。
材料二 2012年12月18日,广东一名大学生参加马拉松时猝死;27日,上海一名大学生跑完1000米体能测试后晕倒不治身亡。
跑步原本是普及度极高的健身项目,如今却被发生接连的猝死事件蒙上阴影。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家长,他们的孩子在3~17岁之间。这些家长均坦言“孩子运动量不足,担忧他们的体质”,但也全部表示“没办法”,原因依次为:学习更重要、怕受伤或生病。“体质是需要长期培养的,不可能突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杨勤说,“整个社会、学习都应认识到体质培养的重要性。”
1.请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中提取两则主要信息。
2.材料二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3.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内地许多大中小学校以保护学生安全为理由取消中长跑等体育项目的消息。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实际简要谈一谈。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请写出《水浒》中一个“酒壮英雄胆”的故事情节。
2.“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①选文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 》。该书叙述了德国音乐家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人生故事。
②请结合原著,说说书中三个伟人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给下面的句子排序,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相反,有人读书完全是出于主动,甚至到了饭可以不吃但书却非读不可的地步。
(2)因此说,自愿和强迫都只是读书之因,因和果却未必有铁定的关系,它们可能殊途同归也可能大相径庭。
(3)有人读书是被迫无奈,往往读得索然无趣,味同嚼蜡,而且越用功越觉苦楚。
(4)但是时间久了,这种读书的苦会慢慢变成生活的甜,觉出甜头之后,读书就会自觉起来。
古诗文默写。
(1)后值倾覆, , 。(诸葛亮《出师表》)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4)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 ”表达了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理想。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象,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边塞的景色,这两个句子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