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

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

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

③惩艾:惩戒。

④曩:从前。

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⑥搴:读qiān。

⑦勒:编。

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一见能诵                

(2)数年来         比(           

(3)虽有强记之力   故(        

4其说        善(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4.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1.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 (1)立即,就,便 (2)等到 (3)所以 (4)认为……好 3.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4. (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 (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 【解析】 试题分析: 1.1】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比:古今异义,等到。善:意动用法,认为……好。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骑”“三千”“数万”,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秦观的经历,秦观少时,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抓住评价性的语言,“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谈谈启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月,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

2.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

【事件缘起】

《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逼人乞讨。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他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3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媒体观点】

“丐帮”真实的残忍触痛民众心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一: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就是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添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单设这么一个罪名,足以证明该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有多大。在天桥上,在广场上,人们对残疾人和儿童乞讨的现象也早已相当熟悉。许多人也了解到,这类乞讨往往是有组织、被控制的,乞讨者收到钱后,组织者要拿走很大一部分。然而,关于这个罪名中“暴力”、“胁迫”到底到什么程度,人们很难想像到。

出现残忍的恶行,是一个社会的失败。我们不禁思考:残忍的恶行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单纯把所有残忍恶行出现的原因,都归结到社会问题上。正如引发轰动的连环枪手周克华,他枪杀无辜平民,不是社会的问题,根本上是他自己的问题。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行为也一样,不见得所有的“丐帮”都是如此地毫无人性,毫无恻隐之心,但做出弄残儿童、给孩子喂安眠药然后扔掉的穷凶极恶之徒,根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对待这样的犯罪分子,一定要用法律给予最严厉的制裁。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黑砖窑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曾组织“拉网式排查”;吊诡的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翻版黑砖窑,却被长期无视。媒体都能深入调查,当地警方为何从未行动?

当然,所谓“丐帮”绝不只是东莞一地的现象,各地都有残疾乞丐游走街头,他们身后,也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暴力犯罪团伙,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庸之恶,让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无法无天。

在一个以和谐、进步为目标的社会,这样的事态令绝大多数人感到严重不适,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威胁。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任何恶行都并非与己无关,应当完全杜绝这种恶行。为“免于恐惧”,“免于不适”,同时也为所有人的幸福,人们应当向残忍宣战。

【网友评论】

鹤顶红:造成这种反人类的恶行出现,责任在于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受到问责。

天晴心会暖:拒绝向乞丐施舍,就是断绝这个行乞市场最有力的手段!

Tutu 美国人有一句话说,连儿童都保护不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逼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赚钱,不惜摧残孩子的心灵。残害他人的孩子,残忍的伤害其身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难道也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值得骄傲吗?还讲什么“文明底线”,故意残害儿童还有底线吗?简直就是混蛋禽兽!

木棉:挑战文明的底线了!一定要严惩!

原点:如果我是法律的执行和修订者,对手段极其残酷的犯罪者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阅读媒体观点,就“丐帮”问题,媒体都有哪些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回答。

2.“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请你说说“丐帮”比黑砖窑“更黑”在哪里?

3.要想消除这种“丐帮”现象,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起?(至少写三点)

4.有人认为网友Tutu的言语太尖锐太不文明了,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对《边城》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边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结尾处,白塔下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具有熠熠动人的人格力量。

B.《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人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C.在《边城》中,翠翠爱上了大老天宝,二老傩送由于没有得到翠翠的爱,下青浪滩淹死了。

D.“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结尾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2.人物填空。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把哪吒描绘成脚踩风火轮行走如飞的形象。《水浒传》中也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是(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人物是(      )。

 

查看答案

请选出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攻大泽乡,收攻蕲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皆以美徐公。

C.扶苏数谏故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D.辍耕垄上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