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只因喜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

请以“只因喜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例文: 只因喜欢 “只因喜欢。”母亲淡淡地说。 淡淡的话语,正如眼前这一碗淡淡的粥,母亲喝了半辈子,也喜欢了半辈子。这味道亦如这座淡淡的城市,淡淡的长巷,淡淡的香樟,淡而又不失人情味的乡间邻里。 一切都是那么平淡,甚至是平凡。以至于当我诧异于这一碗毫无味道的粥时,母亲竟用如此简单精炼的语言回答我。 “粥是我们苏州人的灵魂。”母亲曾这样告诉我。 母亲喜欢喝粥,源于她有一颗平静地心。母亲为人处事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父亲常对我说日子久了才能读懂她。 但我依然不理解,看着眼前我丰盛的早餐,又顾对面母亲默默喝粥的样子,我实在不解。 每天六点,母亲准时起床,她总是帮我轻掩房门,然后轻手轻脚在厨房为全家熬粥。待我起床时,母亲已经坐在餐桌前静候着我了。 喝粥时母亲什么也不放,而那一碟碟精致的小菜,她都留给我享用,母亲会一直把粥喝干净,直到整个碗如同刚洗过那样,她说这是习惯。 有时候,我觉得母亲就是一碗粥,只是一碗干净又无味的粥。 于是那个星期天,天蒙蒙亮,我就醒来,然后帮母亲合上了房门,蹑手蹑脚地进了厨房。 打开米罐,沁入口鼻的是一股淡淡而悠长的香味,这种香味简单而富有魔力,能够一直流进你的胸腔,直到你仿佛被她浸洗过一般。她似乎有一双轻柔地手,把我拉去那个简单、平淡的年代——袅袅的炊烟萦绕在暮霭晚钟中,幽深的弄堂里回荡着一曲悦耳动听的歌,家门前白发的人轻摇黑色的扇,清澄的黄昏氤氲着静谧的小桥,蜿蜒的小河潺潺地流向远方…… 所有的喧嚣都随之融化,我仿佛着了魔,恋上了这芬芳的稻香。 先淘米,用清水缓缓冲刷,轻轻揉一揉,米粒越来越清亮,洁白剔透,仿佛清晨刚刚诞生的露珠。放进乌黑的陶罐,再用清水浸没米粒。母亲一直说“水需泛起涟漪,汤才会不浓不淡”。拧开小火,蓝色的火焰跳着轻盈的舞步,我静静地守候在陶罐前,如守一个陌生的故人。陶罐乌黑清亮,被母亲擦拭地泛出幽幽地暗光,这是母亲最心爱的食器。很快,粥就煮沸了,我赶紧掀开盖子,学着母亲用一根竹筷支在盖子下,这样汤就不会溢出,火再拧小些,继续守候在陶罐前,渐渐粥的清香溢出来,我仿佛看到母亲每日清晨守候在这里,静默等待粥香的那一幕…… 啜一口米粥,是平凡的味道。再轻抿一下,萦绕在心间的是深远淡雅的味道。 这淡淡的感觉母亲只因喜欢,儿子却不曾理解。 豁然,醒悟,这味道并不遥远,她一直在我身畔弥漫,那是母亲的味道。母亲就似一碗淡淡的粥,平凡而又温情;母亲仿佛就是一碗淡淡的粥,简单而又深刻;母亲是一碗淡淡的粥,一经品尝便会爱不释手。 只因喜欢,不必一个勉强的理由,更无需一个造作的借口,尝一口就足够。 正如母亲是那一碗淡淡的粥,我会永久地珍藏。若哪一天不慎遗落我会泣不成声,因为她已占据我整颗心,我无法放手。 母亲准时地醒过来,她仍旧帮我掩上房门,然后步入厨房。突兀地看见餐桌上两碗热气绕绕的粥时,母亲愣住了。 我露出浅浅的微笑,呈上一双竹筷,“只因喜欢。” ……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为命题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只因喜欢”这个作文题实际上就要要求学生思考自身或者其他人的行为事件的源头都是只因喜欢,喜欢才会做了那样的事,喜欢才会有那样的行为举动。在选材上,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积蓄,而不能一味的叙述或编造别人的故事,可以记述一段故事,也可以描写几个片段。 具体写作时,可以采用“我终于明白,只因喜欢……所以XX(我)才会那样做。”的拓展方式打开思路,唤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充实内容,延展成文。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裢茏,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即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的长卷。a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坎,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叉历凡人生。b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座,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多年前往事,恍若重现。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啊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2013年12月11日香港《文汇报》,略有删改。)

1.文中划线句引用了李渔的话,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文章第⑥节说,“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就会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结合相关语段,说一说这“厚重”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相关段落,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作用?

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乌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4.说一说文章第⑩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作者以“一窗如画”为题,含义颇丰,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梁衡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日: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叉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④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⑤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个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叉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一定是“唯一”,佘皆不要。好画,是因为含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含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一个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⑦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⑧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老子说“无为而治”。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解释是“自由人联合体”,连国家机器也将消亡。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时,这个社会可能更健康更美好。

选自《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第①段中借雕塑家的回答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④段连用史料,如果删去第④段中宋徽宗、李后主的例子好不好?简要说说你的看法。3.联系上下文,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4.下面四句话中,哪一句填入文章第⑨段的横线处最切合文意?(     

A.韩文公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当你学会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时,你就成功了。

B.诸葛亮说“宁静致远”。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

C.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你学会择善而从时,你就成功了。

D.季羡林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当你学会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你就成功了。

 

查看答案

阅读《秋水时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一首豪放词。全词“狂态”毕露,尽显豪放之气。请从词的上阕举一例分析。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代表。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三方面简要概括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每点不超过15个字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自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