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③不独其子        

④货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如外人                事元大小,以咨之

C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行也                         长跪而谢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 ①整齐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以…为子; ④憎恶。 2.B 3. ①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②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 【甲】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刚开始洞里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亲当作自己的父母亲去奉养;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要及时地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自己私藏;人们憎恨在集体劳动中不肯尽全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①句意为: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②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③句意为: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子:以……为子;④句意为: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憎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前句:属:类。后句:属:通“嘱”,嘱托;B:前后句:悉:全,都。词语意思相同;C:前句:独:老而无子的人。后句:独:唯独,单独;D:前句:之:助动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后句:之:代词,他。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

2.根据以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

材料二:

二战时期某年度亚洲部分国家死亡人数统计表

国家 战争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百分比

中国 约18.000.000至20.000.000 约348%﹣386%

朝鲜半岛 约378.000至483.000 约16%﹣206%

菲律宾 约557000至1.057.000 约348%﹣66%

日本 2.621.000至3.120.000 约367%﹣437%

你的结论:                                        

材料三: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

 

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春春lucya”: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

网民“老朱”: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崛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3.作为一个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中学生,你对如此盛大的活动一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请你也针对9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你的感言。(至少用上1个成语)

你的感言: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①“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水浒传》

这首《临江仙》赞美的是梁山好汉      ,他的足智多谋不仅体现在智取生辰纲,还体现在      、智取文安县等。

②“婚礼不能继续举行,我宣布这个婚姻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存在!”

牧师抬起头来看看说话的人,哑口无言地站着。罗切斯特先生微微动了一下,仿佛他脚下发生了地震似的…《简爱》

这是罗切斯特和简爱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出现的一场风波,从国外赶回英国阻止这场婚礼举行的人是   ,选段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指的是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2)几处早莺争暖树,            。深林人不知,         

(3)晨兴理荒秽,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5)亲贤臣,远小人,      

(6)亲小人,远贤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国恒亡。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           ”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