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旮旯”一词探源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

“旮旯”一词探源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艺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勒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勒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勒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勒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意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作者推测“旮旯”一词译自外来语,其主要根据是(    )

A. 从字义上看,两个字不能拆开/从字音上看,两个字韵母一样

B. 两个字有相同的表意的部分/从字义上看,两个字不能拆开

C. 与阿尔泰语系“格勒”音近/从字义上看,两个字不能拆开

D. 两个字有相同的表意部分/从字音上看,两个字韵母一样

2.对“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词为褒义,汉语借用之后含有贬义,现仍含贬义

B. 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借用时为戏称,现并非戏称

C. 汉语原无表此意的词,汉语借用,补充丰富了汉语

D. 原词为阿勒泰语系通用语词,现为汉语的方言语词

3.已知:汉语中的“旭”,表示初升的太阳。由此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汉字构字法,“旮”是表示太阳落山的意思    B. 按汉字构字法,“旯”是表示太阳当空的意思

C. 按汉字构字法,“旮旯”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D. 原用词与原词意有关,今用词却与原意无关

 

1.C 2.A 3.C 【解析】源自《百科知识》;作者:庄寿雨;创作年代:当代。 1.试题分析:本题设计涉及词的音、形、意。从意义的角度,不能拆开单独使用,是大多数外来词的共同特点;从字音的角度,不能根据韵母相同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外来词。故A、D判断错误。根据两个字的表意推断不符合外来词的特点,多数外来词并不表意,故B为错误项。C从读音相近和构词特点判断,符合外来词特点。 2.试题分析:汉语中表示此意的词语原来也很多,如角、窝、弯儿…… 任何一个事物,特别是具体的事物,都有与其对应的词语。故借用该词不存在补充汉语的问题。A旮旯一词现仍含一定的贬义,程度稍轻一些。B旮旯一词虽含有轻度贬义,但并非戏称,如话剧《旮旯胡同》。D文中已写明其为方言,即某局部地区使用,并非汉民族共同语。东北地区的方言"嘎瘩"或"疙瘩"恐怕也是"旮旯"一词演变而来的。 3.试题分析:D项,原用词是否与原造词的词意有关,本文没有说明;今用词已与原词意相反--原词有太阳朗照、神圣等意思,今词意为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且为世俗用语。汉字构字是形意结合的,故不难判断A、B、C为正确的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

藩(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1.解释加点字词。

闲处一室: __________       (2)何不洒扫待宾客: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同意陈藩所说的吗?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机______    (2)______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战争)     能辨我是雌雄(怎么)

B. 愿为鞍马(买)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是)

C. 爷娘唤女声(听)   关山若飞(过)

D.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送儿故乡(回)

3.写出下列各字在文中的含义

(1)郭______   (2)户______   (3)著______  (4)度______

4.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时发自内心喜悦之情的词是(    )

A. 开  坐  脱  著    B. 脱  著  理  贴    C. 门  床  袍  裳    D. 门  床  窗  镜

5.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广大妇女对男卑女尊的抗议。

B.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C. 木兰代父从军,反映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

D. 木兰代父从军,侧面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下面小题。

1.一天晚上,祥子拉着曹先生从东城回来,路上越跑越快。跑着跑着他脚下碰到一堆高起来的东西,栽倒了。

2.“咔嚓”一声,车把断了。曹先生在车上喊了一声,也跌了出去。祥子连忙爬起来去救先生。

3.曹先生和祥子都受了伤。回到家,曹先生嘱咐祥子收拾伤处,自己进去和太太要药。祥子呆呆的看着那断了把的车……

4.高妈叫祥子进去上药。祥子进书房,看见曹太太给先生裹伤。他低下头说:“先生另找别人吧!两个月的工钱您留着收拾车……”曹先生让他先上药。

5.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碰了车……祥子几乎哭出来。他觉得对不起曹先生,没脸再在曹宅待了。按照曹太太的吩咐,洗了伤,高妈给他上药。

曹先生把车修好,没有扣祥子的工钱。生活又合了辙,希望又重新发了芽。

 

 

(1)上面连环画的主要内容是①______(不超过字),从中可以看出祥子②___的性格特点。

请你再写出一个能够体现祥子这一性格的情节③______

(2)第幅连环画中写祥子“希望又重新发了芽”,祥子的“希望”是指④___,后因为⑤___(人物)而破灭,使他再次来到人和车厂。

 

查看答案

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诗文。

 

查看答案

《木兰诗》诗中概括地描写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