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粗制烂造 众目睽睽 故名思义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粗制烂造        众目睽睽        故名思义

B深恶痛绝        冥思暇想        孤陋寡闻        相形见拙

C暗然失色        大发雷霆        引经据点        世外桃源

D鹤立鸡群        无可置疑        海誓山盟        莫衷一是

 

D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烂”为“滥”,B“暇”为“遐”,C“暗”为“黯”,答案为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bìng)          笑(chī)         锐不可(dǎng)

B. 黑(yǒu)          首(hàn)         孜不倦(zī)

C. (ráo)           匀(chèng)       根深固(dì)

D. (chuàng)          蓬(gāo)          毛骨然(sǒ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A)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正在保尔身后紧张地进行着……责任医生巴扎诺娃给他解开腿上的绷带,轻声对他说:“柯察金同志,别往那边看,看了对神经有刺激。”

    “您说的是谁的神经,大夫?”保尔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几分钟以后,保尔的脸给蒙上

了厚实的面罩,教授对他说:“不要紧张,现在就给您施行氯仿麻醉。请您深呼吸,用鼻子吸气,数数吧。”

    面罩下传出了低沉而平静的声音:“好的,我保不住会说出不干不净的话来,那就事先请你们原谅了。”教授忍不住笑了。几滴氯仿麻醉剂,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难闻气味。保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数起数来,努力把数字说得清楚些。他的生活悲剧就这样揭开了第一幕。

    (B)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1.简要说说选文中加点短语的故事。

2.从选文(B)可以看出保尔很关注出版社对小说是否接受,联系原著说说保尔是在怎样的身体情况下写作的?在写作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意外?

3.这两段选文表现了保尔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列举原著中也能体现这些性格特点的其他情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你们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中,一定收到了不少的礼物,可能是一个日日夜夜伴你入睡的毛绒熊;可能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芭比娃娃;也可能是无形的,一句赞许、鼓励、叮嘱的话,父母的关爱……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都能发现“最好的礼物”!

请以“            ,最好的礼物”为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薄暮下的刀锋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不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他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⑦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⑧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⑨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⑩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不禁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⑾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离开。
    ⑿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小人物能够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13)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1.阅读文章③—⑾,请你梳理文章情节。(每空三个字)

(1)__________—— 开刀刃 ——(2)__________—— 再磨刀——(3)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请你分别说说第⑦段和⑩段中的两个“不禁”的原因。

3.阅读文章,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4.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把磨刀人的形象刻画得形象生动的。

 

查看答案

(三)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B. 电视节目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C. 本文围绕“‘舌尖’上的争议”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舌尖”的成功宣告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销声匿迹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

2.下列有关第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说第二季没有第一季好,因为它没有那么简单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B. 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等都会影响电视节目质量。

C.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把道理阐述得简单明了。

D. 想“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不可能的。

3.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