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带套袖的孙犁先生》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

阅读《带套袖的孙犁先生》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qìng)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当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座大院如今已经衰败,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他让我有了一种亲近感。    

⑤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dá)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透过朴实的外表,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gàn)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⑥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⑦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⑧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选文有改)

1.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

2.分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其效果。

3.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

4.作者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什么特点?

5.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1.少时,“我”自视才高,想当作家。现在自觉狂妄;“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少不更事,轻狂自负;如今忆起,愧作此言) 2.动作描写精练到位,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洁平实,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意思对即可) 3.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意思对即可) 4.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朴实勤俭、热爱劳动等人格魅力。 5.目的是让“我”从孙犁那里学习“为文先为人”的道理。其实,不仅“为文”,做任何事,都应如此。 【解析】 1.试题分析: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点睛: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中的词语(一连串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3.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要联系原文内容来答: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4.试题分析:考查文中重要物件对表达中心或塑造形象的作用。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5.试题分析:理解把握文中重要人物语言的内涵及作用: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②太祖:曹操,曹冲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为其   (            )     

(2)邑人   (            )

(3)欲知斤重 (            )      

(4)则之可知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3.文(一)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文(二)从正、侧两方面写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的特点,请具体指出。

5.你认为世上有方仲永和曹冲这样的神童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后面小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指出这首诗的题目和作者:                                

2.三四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了怎样的意境?

3.第四句中的“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刚好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写出这段文字的出处和作者:                   

(2)指出这段文字的行文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句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查看答案

选出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

A.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B.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作者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

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