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读大学期间,我们经常一早就坐在茶馆靠窗的桌边,各自看书,忘乎所以,彼此不交谈。
B. 她是我们班公认的学霸,不管遇到多难的考试题,都能自信满满,挥笔做题,对答如流。
C. 珠江两岸一栋栋摩天大厦鳞次栉比,与蓝天、白云、江水交相辉映,展现出广州的繁华。
D. 榕树的枝叶稠密,浓荫覆盖,触类旁通,生长快且寿命长,是制作盆景十分理想的材料。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谮害 嶙峋 精血成聚 锐不可当
B. 陨落 攫取 如坐针毡 开膛破肚
C. 唿哨 蹒跚 粗制烂造 强聒不舍
D. 狂澜 分岐 抑扬顿挫 锋芒必露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屏风/屏息 侏儒/妇孺皆知 B. 禁锢/干涸 行辈/五行缺土
C. 背篓/佝偻 取缔/根深蒂固 D. 贮蓄/伫立 告罄/鸣钟击磬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挚情真意,美德善行,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用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三、文言文阅读:
(三)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2.翻译句子: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章中的作者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篇幅短小,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B. 写月下庭中景物,用笔极为精炼,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
C. 文章开笔交代夜游时间和原因,再写庭中景物,最后写作者的情怀。全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D. 文章语言清新朴素又活泼自然,简练而又含意深远,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佚 名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要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是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庚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1) (2) (3)
4.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5.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1) ;(2) ;(3) 。
6.本文第③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分别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第③自然段: 第④自然段:
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语文”的看法。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