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越国以鄙远    边邑

C. 共其乏困    供应

D. 唯君图之    考虑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城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B 2.A 3.C 【解析】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1.试题分析:B项“鄙”原意是边邑,在这是名词用如动词,是作为边邑。 2.试题分析:此题为选择题,考查实词理解。A项中“以为”是“把……当作”;B、C、D项中的“以为”都是“认为”;故选A 点睛: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 3.试题分析:内容理解。泰国退兵的关键原因是烛之武向秦伯说明秦国围攻郑国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参考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书斋》)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 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 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静。

D. 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2.下列对“书房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 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附加题

【甲】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出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乙】因此,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我会看见那些我凭借触摸所知道的东西。更妙的是,整个壮丽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打开,从富有宁静的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到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我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尔·格列科的奥秘,从科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啊,你们有眼睛的人们竟能欣赏到历代艺术中这么丰富的意味和美!

1.作者是如何安排仅有的三天光明的?

2.结合选文分析“我”的性格特点。(请列出两点)

3.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为什么要假设自己能够得到三天光明,并以此来展开想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读书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

请以“牵动我心灵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3)写出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吹笛子的老人

(1)“老婆在去年死了,留下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为了卖一支笛子,卖笛子的老人对着陌生的我描述家里的窘况。虽然喜欢印度笛子音乐,但老人用竹子做的笛子相当粗糙,让人实在没有购买的欲望。或许是一开始没有拒绝,他继续缠着我不放。

(2)“这是很好的笛子,你在印度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这种真正的笛子。家里最小的孩子正在发烧,没钱医治快要死了,拜托买一支,我算你便宜一点。”

(3)明明知道是谎话,但我看着他说:“是不是连房租也缴不起,被房东赶出来了?”

(4)“天啊!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真的是流浪在街头。求您做做好事,买一支吧!”

(5)“当然,一个礼拜里你一支也没有卖出去吧?”

(6)“对啊,即使知道是好笛子,但除了你以外,又有谁会买呢?”

(7)老人说完以后,为讨我的欢喜,马上拿起笛子吹奏起来。不知是否因长期卖笛子的关系,他吹笛子的技艺甚为精湛。悠扬凄凉的笛声,在恒河边落日的映照之下,竟教人有些感动。

(8)在这之前,我到印度旅行时都会买几支笛子,别看卖笛子的人信手拈来吹得很容易,买回家以后,可能是技术太差,怎么吹都吹不出声音来。有了前车之鉴,我不想再买一支多余的笛子,便决定施舍给老人十卢比。然而从口袋里掏钱时,却跑出一百卢比的纸币,就在我犹豫瞬间,那纸币已经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拿到钱以后,马上合掌跪地磕头:“感谢您!神一定会记得您,您的恩惠终生难忘!”

(9)想要拿回钱,已经太迟了,白白损失一百卢比,虽然不是滋味,但也只好勉强露出慈悲的笑容。老人意外地获得一笔钱财,跟在我后面表示道谢,我挥挥手合掌向他示意快走。

(10)回到寄宿的旅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早早就上床睡觉了。天亮之前,耳边忽然传来一阵笛子的声音。

(11)那是从窗外传来的笛声,揉揉惺忪的双眼,我打开窗户往外看,阳台下老人正吹奏着笛子。老人一看到我就举手招呼,接着马上演奏像是印度人习惯在早晨听的传统音乐。昨天才给了他一百卢比,没想到今天一大早又跑来要钱,我不禁有些生气,立刻把窗户关上。

(12)老人得寸进尺的举动,让我一下子睡意全消。关上窗户后,优美的笛声仍然继续不断。我慢慢地穿好衣服,想着如何回应以免再受到纠缠。老人看到我走出来,对着我合掌道早安。我表情严肃的说:“老先生,你说说看,昨天不是才给你钱,怎么可以又跑来要呢?我根本不想买笛子,快离开这里吧!”

(13)“我不是那个意思。”老人说。“请听我说。得到你的帮助实在无以回报,我决定只要你在这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来为你吹奏笛子。”

(14)听到老人诚恳的回答,我才发觉错怪了他。老人没有撒谎,也不是来讨钱的,他只是想要表达心里的感谢而已。

(15)老人没有食言,自那以后一连五天,他早上都来到我在恒河江边的住处,吹奏着优美的笛声。而我每天清晨在笛声中醒来,打开窗户,看着灿烂的旭日自恒河升起。因为老人的音乐,让我迎接充满活力的一天。

(16)微不足道的一百卢比,却让我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老人教导我,即使受到别人一点小恩惠,也要懂得回报,生活虽然清苦,却能拥有富足的心灵。

(17)由于老人的心意,我能自豪地说,有谁比我经历过更多彩多姿的印度旅行呢?据我所知,即使是元首访问印度,也没有像我这样在清晨享受到笛声晨叩的礼遇吧!

1.阅读作品,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2.请说说第(7)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本文运用怎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诚实的以卖笛为生的印度老人形象?请说说它的作用。

4.作者说“我得到了最好的礼物”,请说说“最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下列第①段在文中作用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摆出事实引出论题,并指出这些事实“促进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而引出下面的议论。

B. 第①段中的事例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以证明作者在文中关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种种议论。

C. 第①段与第④段的有关内容是互相关照的,意在议论“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D. 作者在第①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在文章开头强调那些商家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益只是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利用。

2.对第②、第③段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于道理论证。

B. 第②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 第③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后果。

D. 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3.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