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某中学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了“微”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

某中学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了“微”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微”讲堂】“五四”青年节前夕,初三(1)班学生开展了一次时事讲堂活动。活动主题是“责任·担当”。 整个过程以研讨为主,开展社会责任大家谈。活动中,40多名同学踊跃发言,讨论“子女、学生和公民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应该怎样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 等热点问题。请将此活动写成一句话新闻。(30字左右)

(2)【“微”公益】3月5日,学校组织团员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小华同学参加活动后写下了自己的感言:

(3)【“微”视听】围绕德育主题,初二年级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影视短片,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以下是观看的部分短片截图,请从备选项中为每幅图选出最贴切的一个主题。(填序号)

图1央视报道《南京大屠杀纪实》  图2社会道德伦理公益微电影《孝道》 图3清明节专题片《溱潼会船》

A.传统·美德  B.友善·和谐  C.节日·文化

D.爱国·铭记  E.意志·毅力  F.敬业·责任

图一选(      )      图二选(     )

 

(1) “五四”前,初三(1)开展了以“责任·担当”为主题的讲堂活动。 (2)这次‘微’公益活动不仅给老人带去了温暖,而且弘扬了志愿者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具体化。 (3)D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由材料可知,时间是五四前,事件是初三(1)班,事件是开展了以“责任•担当”为主题的讲堂活动。(2)本题考查学生对活动的感言,这次‘微’公益活动不仅给老人带去了温暖,而且弘扬了志愿者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具体化。注意意思的递进关系。(3)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看图可知,南京大屠杀是我国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不忘。所以第一幅要选D。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所以第二幅图要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填每空。

①千嶂里,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③《观刈麦》中描写农家人辛苦劳累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④《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危难关头接受先主重任的句子是:                                         

⑤请你从学过的古代诗歌中写出两句写“愁”的的诗句: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背景。

B. 《海底两万里》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该作品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C.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通过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D.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这组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查看答案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 ③⑤④②①    B. ③②⑤④①    C. ⑤④②①③    D. ⑤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森林火灾不再发生,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B. 曲靖师范学院开展与策划的“学术文化体育艺术节”在市体育馆开幕。

C. 我心中由衷地感谢父母多年来对我的默默付出。

D. 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慵懒散混”等不良现象大大减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携弟一行游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B. 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C. 《木兰诗》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津津乐道,也让世界的“木兰迷”倍加赞赏。

D. 孟子认为在“生死”与“义”的问题上,“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