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1.国人拥抱经典传统的热情与习近平的期望。 2.A 3.①做好“三大工程”“四件事”②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③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要善于创新④全社会要在思想上纠正认识上的偏差⑤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慢慢体验。 4.可支持,也可反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我支持。因为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魅力与风范,学习传统文化能给自身打上靓丽的底色,能在国际上扩大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影响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示例二:我反对。因为我们现在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如果传统文化都进入了校园,今天考中医,明天考武术,后天考周易,再加上数理化英和体育,不是都把我考焦了吗?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答案:国人拥抱经典传统的热情与习近平的期望。 2.试题分析:A项“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说法符合上述材料。B项没有谈到“媒体优秀节目”。C项与D项仅仅谈到了对学校的意义,面窄。没有通读材料。 3.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此题关键是要找到答案的具体区域。答案“①做好“三大工程”“四件事”②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③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要善于创新④全社会要在思想上纠正认识上的偏差⑤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慢慢体验。 4.试题分析: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可支持,也可反对,言之成理即可。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点睛:探究题。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其基本特征是,1、问题具有主观性。问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 2、问题具有开放性。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那年我12岁,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祖父去世后,a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精神恍惚;b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c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儿的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满地都是撕碎的纸片,母亲知道那是负心人曾经写给姐姐的誓言。母亲把它们扫起来,扔进垃圾桶。

“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了一个笑窝窝出来,继而嚎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选自《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7年第3期)

1.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第一段中abc三个句子的次序合理吗?为什么?

3.读文中的画线句,按照括号中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1)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句中加点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2)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叙述每件事时都要写到月亮的原因。

【链接一】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张爱玲《金锁记》)。

【链接二】她冲了出来,月亮从没有像她那样从云里冲出来过:一只手先伸出来,把乌黑的云层推开,然而,并不是月亮的额头俯向大地。她看着我,看着我她说话了,直对着我的心灵,声调远不可测,但又如此之近,就在我心底低语:“我的女儿,逃避诱惑吧!”’“母亲,我会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链接三】对所有的哲学家来说,月亮的圆缺及其不同形态不同逆转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生与死的深刻象征。(《世界文化象征辞典》)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 以完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故事,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俗世奇人》中的蓝眼擅长看假画,最终却栽在了黄三爷手里。

C.《儒林外史》中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

D.《简·爱》中的圣约翰向简求婚,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名传教士的妻子。

(2)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题东坡帖》云:“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请从《苏东坡传》中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陆游这句话。

 

查看答案

古代女孩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美称,读下面四联诗及对应的四个美称,在右边的括号里填上具体的年龄。

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         )

B.碧玉年华足怨思,珠喉解唱净琉璃——碧玉年华——(         )

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桃李年华——(         )

D.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花信年华——(         )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一狼其中                            

(2)欣然          

(3)先帝不以臣卑                        

(4)汝之不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二则》中孔子的话“                                           ”

(4)行令人起始句为“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在第一字位置上),请你以对令人的身份依次对下去完成一轮(只要求“春”字所在的位置,不要求格律)。

链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的“飞花令”倾倒了亿万观众。“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诗句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比如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时节又逢君”,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月照花林皆似霰”,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出门俱是看花人”、“深巷明朝卖杏花”,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

       (春在第二字位置上)        (春在第三字位置上)         (春在第四字位置上)       (春在第五字位置上     (春在第六字位置上)      (春在第七字位置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