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初,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乙)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①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得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②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③、故旧耶?
注释:①汩(gŭ ):搅乱,扰乱。②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③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B. 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C. 然今遣汝者 者:......的人
D. 力改故习 故:原来的,旧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能奋然勇为 若听茶声然
B. 见往事耳 于是入朝见威王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曾益其所不能
D. 蒙辞以军中多务 扶苏以数谏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乙文中朱熹教导儿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 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了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和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 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_________。读忠烈传,宜_________。读奸佞传,宜___________。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__________。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③①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个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她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B. 张红对赵鹏说:“明天上午十点在学校门口集合,去孤儿院慰问,你务必准时参加!”
C. 毕业了,小明在丽丽的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 天才把东西送到!”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童年》中阿廖沙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B. 杨志虽是名门之后,但命运坎坷。先因失陷花石纲而流落他乡,又因怒杀牛二而被发配充军,最终因丢了生辰纲而不得不连夜投奔梁山。
C. 培根在《谈美》中例举了法王腓力四世等几位男性帝王,称他们“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在赞美帝王们德、美兼备的同时,也表露了培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D. 《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罗曼·罗兰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介绍,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那树》的作者王鼎钧分别为台湾诗人、作家。
B.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等。
C. 《墨子》一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的言行,《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箪”“豆”“万钟”均为古代盛装饭食的器具,“牺牲玉帛”中的“牺牲”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祭品。
D. 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