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B. 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C. 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D. 李琪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他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霹雳 琐屑 大庭广众 穷愁潦倒
B. 轩榭 取缔 连声诺诺 巧妙绝伦
C. 维幕 蕃篱 销声匿迹 翻来覆去
D. 企盼 黝黑 正襟危坐 无可置疑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蝉蜕(tuì) 悲怆(chuàng) 尽态极妍(yán) 忍俊不禁(jìn)
B. 炽痛(zhì) 伫立(zhù) 相形见绌(chù) 豁然开朗(huò)
C. 倒坍(tā) 嗔视(chēn) 重峦叠嶂(luán) 花团锦簇(cù)
D. 濒临(bīn) 阔绰(chuò) 孜孜不倦(zī) 相辅相成(fǔ)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心有阳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发挥想象,把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扩写
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要求:(1)请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初三年级学生会正在筹备毕业典礼,面向年级同学征集有创意的活动设计。请你为今年的毕业典礼设计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环节,并说明理由。
题目二:校戏剧社排演的话剧《威尼斯商人》将在校园“戏剧节”演出,请结合你对作家和剧情的理解,为话剧节目单写一段文字,以引导同学们更好地欣赏这出话剧。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完成第下面小题。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①“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作家笔下的传统节日仪式,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在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今天,尤其需要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②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来自长久流传的节日仪式。过节要有“规定动作”,“过”意味着庄严,“节”代表着主题。例如,欢度春节,我们只有历经如贴春联、穿新衣、守岁、吃饺子、相互拜年、舞狮舞龙等节日仪式,方能获得辞旧迎新、欢乐喜庆、和谐友爱、感恩怀想、憧憬美好等节日仪式感。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潦草的生活变得精致,让平庸的生命变得庄重。元宵观灯的美好祈求,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赏月的千里相思,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正是这些节日仪式感的获得,才复苏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涵养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③如果没有节日仪式带来的仪式感,诸多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或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或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不仅没有丝毫的过节气氛,更不能获得一丁点儿的传统节日感受。如果只是贪图舒适享受,把节日仪式当作应景的负担,甚至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这种没有仪式的节日还能称之为传统节日吗?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就难以拯救了。
④当然,对节日仪式的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春节放爆竹,如今“燃放”环保的电子爆竹;过去拜年磕头作揖,如今发短信、录视频、传微博……变化的是过节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的节日内涵。“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传统习俗才能生生不息,传统节日才能叫人回味无穷。
⑤传统节日仪式沉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方能记住回家的路。
1.本文为什么要从作家笔下的传统节日仪式谈起?
2.简要分析文章段是如何围绕“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展开论证的。
3.端午节刚刚过去,请结合自己了解或历经的节日仪式,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