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划2处)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七里之__________    ⑵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⑶足兵    __________    ⑷民之矣        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5.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外城限制 军备(军队)信任 3.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无信不立 5.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解析】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年代:春秋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第(1)小题应在每个句子的主语后面停顿;第(2)句的意思是: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域”本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故”“皆”“信”“立”是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提取文章观点的能力。这两篇文章都相当于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作答本题就较为容易。第一篇开篇就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强调的是“人和”;第二篇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最终只剩下“民信”,用文章的话概括就是“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两篇文章各自强调的内容。甲文重点强调的是“人和”(“得道”),乙文重点强调的是“民信”(“取信于民”)。这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只有老百姓信任了,才能达到人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田 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________”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请用线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             包粽子

清明            赛龙舟            尝月饼

端午             踏青             吃团圆饭

中秋              舞狮             吃润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探究诗句内涵: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⑴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⑵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⑵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木兰诗》)

⑶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⑸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⑹《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左丘明——《战国策》

B. 《使至塞上》——王维——唐朝

C. 《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D. 《范进中举》——吴敬梓——《儒林外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