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构,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注】 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遑论:不必谈及。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的特点?

3.文章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4.读了文章,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

 

1.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到“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再发展到“长沙窑以书写的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最后到达“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 2.(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3.作比较,文中将瓷板书画创作与纸上书画创作进行比较,说明了因材质、料性不同,创作者的技法也不同,突出了瓷板书画创作比纸上书画创作更有难度,更显功力。 4. ⑴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 。(2)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阅读第一段可知,先有古陶瓷文字,然后是陶瓷模印文字,接着是陶瓷书法,最后才是清中期的瓷板画。据此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这句话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的特点。 3.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四段把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突出了瓷板书画对材性和书写功力的要求更高。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4.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第③段说明了瓷和纸的不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第⑤段说明了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划2处)

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七里之__________    ⑵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⑶足兵    __________    ⑷民之矣        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5.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

田 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________”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请用线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             包粽子

清明            赛龙舟            尝月饼

端午             踏青             吃团圆饭

中秋              舞狮             吃润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探究诗句内涵: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⑴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⑵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⑵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木兰诗》)

⑶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⑸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⑹《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