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卫鞅变法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

卫鞅变法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qínɡ):古代的一种刑罚,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孝公用卫鞅 / 醉而退(《五柳先生传》)

B. 令既 /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桃花源记》)

C. 之十年 / 陈胜、吴广皆次当(《陈涉世家》)

D. 秦民大 / 请之(《公输》)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恐民不信

A.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B. 予谓菊,花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C. 箬篷覆(魏学洢《核舟记》)

D. 曾不能损魁父丘(列子《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A 2.A 3.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而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4.①取信于民,讲求诚信:赏搬木头的人五十金;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太子犯法,处理他的老师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人对自己有所非议。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并表示将赏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而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既”都是“已经”的意思;B项“具”分别是“准备就绪,具备 / 详细的”的意思;C项“行”分别是“推行,施行 / 队伍的编次”的意思;D项“说”分别是通“‘悦’,高兴 /解说”的意思。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和例句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B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C项“之”是人称代词,D项“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在文中作定语,可译为“这”“这样的”。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徙”是迁徙、迁移的意思,“予”是给的意思,“足”是充足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准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然后分析问题。 卫鞅变法成功在于亮点:取信于民,讲求诚信,如“赏搬木头的人五十金”;违法必究,执法严明,如“太子犯法,处理他的老师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请对颈联中的“悬”字作简要赏析。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重点塑造了两个与保尔·柯察金有过密切交往的女性形象。其中冬妮娅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的信仰,与保尔志同道合。

B.施耐庵的《水浒传》用许多笔墨刻画了杨志这一英雄形象,其中“怒杀泼皮牛二”“押送生辰纲”“醉打蒋门神”都是与他相关的情节。

C.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运用荒诞手法,想象了一个人兽颠倒的国度,讽刺了人性的丑陋与人类社会的弊端,这个国度是大人国。

D.《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出海航行遭遇风暴,流落荒岛生活了28年,除了需要战胜物质困难外,还需要战胜精神孤独的痛苦。鲁滨孙写日记、读圣经,还救下星期五,并让他成为自己忠实的朋友和仆人。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道了万福。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文中“妇人”拭泪,说明她刚哭过,她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发这父女俩走后,鲁提辖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奈与欣慰交织,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

希望中学于2月1日到你校开展以“结对帮扶”为主题的活动,下列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1)为营造活动氛围,学生会要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在横线上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帮扶快讯

栏目二: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

栏目四:前景展望

(2)活动中,希望中学捐赠给你校经典文学名著、科普类书籍共三百本。小明代学生会写了一张收条,但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改正。

收条

今收到希望中学捐赠的经典文学名著、科普类书籍。

2017年2月1日

经手人:小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有: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