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在这段描写中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五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标题为“六月草莓”,请通读全文然后写出这个标题所比喻的含义。

4.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用意。

 

1.(1)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2)铺垫 2.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3.①青春的心性和容颜(意思对即可); ②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 4.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解析】试题分析: 1. 2. 3. 4. 考点:理解第一段 把握过渡句 理解词语 理解句子 点评:开头语段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统领全文的作用。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上下文来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

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①见疑:受到怀疑。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见晏子曰                踵:走到。

B. 分府金而                遗:给予。

C. 夫子将焉                    适:到……去。

D. 于君庭                    造:制作。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A. 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B. 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C. 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D. 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郭骚品德高尚,他辛勤劳动,但所得却不足以奉养他的母亲。

B. 晏子是一个有义之人,这是北郭骚向晏子求助的原因之一。

C. 北郭骚在齐王面前以死力陈晏子的功劳,让齐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D. 北郭骚为了晏子而死,这也让晏子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对孔子的这段话历来有很多争议,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但其实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当然,中国古来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维护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父子相隐”的道理,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你不能说孔子不反对偷羊,但这和“大义”毕竟还有很远的距离。“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在床上关了灯都不敢放胆胡说,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意思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用现代法律的概念来说,就是在不能表达本人真实意志的情况下签订的文书不具法律效果。

上面说的三件事,性质都有些不同,但都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性格特点、思想特点,就是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道德问题。我对孔子,不像有些人崇敬得那么厉害,但很喜欢他的温厚与看重常情常理,觉得这是一位好老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曾经发过一些非常重要的议论,其中一点,是健康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情、人性的基础之上。回头看孔子,他并不很背离这个道理,儒家理论,有许多是到了后来才演化得苛酷乃至奇怪的。

1.下列对于子贡赎人一事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鲁国有对赎人者给予补偿的政策,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鲁国人赎回那些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B. 孔子赞同、维护鲁国关于赎人的政策,他认为子贡的做法对这项政策有害。

C. 子贡赎人却不接受政府补偿,孔子认为这并不高尚,因而批评子贡的做法。

D. 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鲁国人逐渐变得冷漠,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于赎人。

2.下列关于本文所述“孔子赞赏的中庸”特征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道德标准,不将道德本身作为追求目标。

B. 认为亲情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不顾亲情会给社会伦理带来很大损害。

C. 不是本人真实意志的承诺,可以不用履行。

D. 随着封建社会制度发展成熟,它逐渐演化得苛酷甚至奇怪。

3.下列对于孔子的评价,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他不主张脱离实际情况的道德要求。

B. 他认为面临亲情和大义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亲情。

C. 他看问题不极端,不偏执。

D. 他性格温厚,看重常情常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一些干部为什么热衷于群众给的“好名声”?一则这是贴近群众的表现;二则这是干事儿的表现;三则群众的反映是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B. 作者用一种“分段函数”思维,表述了这种观点: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前,收入提高会增进幸福;在满足后,收入对幸福的影响减弱,直到忽略不计。

C.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捧起骆俊诚小朋友的小脸,给了他轻轻一吻。这一举动今天仍然让人眼眶湿润——平常人家遇到事情,长辈不就是这样安抚晚辈的吗?

D. 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