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希望学校开展以“中国梦.爱国情.成材志”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学校拟辑录一本《中国经典诗文诵读读本》,请你参照主题一,根据内容二拟写主题语。
主题一.立志
内容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博学而笃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愚公移山。
主题二.
内容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者言之不出;民无信而不立;君子忠人;公生明,偏生暗;文公伐原;延陵季子脱剑挂墓。
2.活动结束后,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对学校开展此类活动,持赞成观点的占多数,但也有少量担忧的声音。请从赞成者与担忧者的角度,分别列出理由。
赞成理由:
担忧理由:
3.活动中,为了准备演出,学校向县文化馆借了10套演出服装,请你以班级的名义写一张借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为爱锁住一生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作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⑤我一直在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⑥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⑦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吃晚餐时,总是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⑧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⑨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1.第②段中“一向安详”怎么理解?“安详”的背后,母亲在心里想些什么呢(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2.第③段中“突然脱口”怎么理解?
3.第③段中“你喜欢的”换成“好吃的”可以吗?为什么?
4.阅读第⑤⑥段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⑤段中有句话:“我一直在怀疑”,“我”怀疑什么?
(2)“我”的怀疑最终被消除了吗?请结合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喜极而泣”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我要求休学一年。
③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④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⑤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的爱面子的弱点早在此前已经形成。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⑥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⑦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⑧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太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⑨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⑩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
⑪二十五年后,卖树卖树根供我念书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如果不是错过了一年,你就不会错过那年的高考录取了……”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的依然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便安然合上了眼睛,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女先生哩……”
⑫我今天终于把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1.阅读文中女先生的话语,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不休学不行吗?”“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等等”“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1)从全文看,“我”在申请休学表上填写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为“我”办理休学之前,女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3)从“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句中加点的“再”一词,你能体会出什么?
(4)结合全文,具体谈一下你对第⑥句中加点词语“可惜”一词的理解。
(5)说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和 “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吗?
2.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第⑨⑩段中女先生的“泪”在“我”的眼里意味着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②国③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④衣⑤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⑥。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⑦,使臣受吏民之垢⑧,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⑨?”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⑩之,位已高而擅权⑪者君恶⑫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⑬。”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⑭,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⑮,官益大而心益小⑯,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一:全部。③国:国家。④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⑤衣:穿。⑥吊:慰问,吊唁。⑦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这是孙叔敖谦虚的说法。⑧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⑨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⑩去:离开。⑪擅权:擅弄职权。⑫恶:对......感到厌恶。⑬患处之:祸患潜伏在那里。⑭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⑮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⑯心益小:思想越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孙叔敖再拜 ②甚善,谨记之。_____
(2) 与“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中加点词语“之”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C.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D.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试举例分析文中“老父”是一个善于“进言”之人?
(5)试举例分析文中孙叔敖是一个善于“纳言”之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 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向往。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写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享受劳作兴味的初衷得以实现。
C.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早到晚,躬身垄亩锄铲荒草的状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D. 陶渊明,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默写填空
(1)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2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难行,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创造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就像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写的:“ , ”。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 , ”。
(4)古人善用诗词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范仲淹用“ , ”(《渔家傲.秋思》)抒发了人已老却未建功立业的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