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本文的论点是: (       )

A. 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 要发现真理,说难出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第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 ③→④⑤⑥→⑦(递进结构)

C. ③④‖⑤⑥|⑦(分一总结构)

D. 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1.C 2.D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自然段“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找到了真理”是总领性质的句子,然后从三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证,“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是总结性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

A. 汉语学习十分重要    B. 外国人也应学汉语

C. 汉语可以治病    D. 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B. 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C. 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 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当前廉洁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廉洁”是什么?“廉洁”,就应如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①______________”的高洁;“廉洁”就应有范仲淹②“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廉洁”,应不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完成文后第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 “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 “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 “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试从手法、内容和感情等角度表达你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理解。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欣悦(等待)    B. 未尝稍降辞色(颜色)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买)    D. 人寿几何(多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卒获有所闻/以卒其业    B. 益慕圣贤之道/炊藜苋而食之

C. 则又请焉/有余则市笔札录书    D.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故余虽愚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加冠”就是行冠礼,在古代指男子20岁的成人仪式。

B. 【乙】文中的主人公曾因家贫中途辍学。

C.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因为断绝与他人的交往闭门苦学才有所得。

D.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都启发我们:要想学有所成就应向学高的长者虚心请教。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他虽嫉恶如仇,却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通放弃亲事,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①此段文字的“他”是____________

②请再写出与他有关的两个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人物的名字或称呼。

①他早年丧父,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与冬妮娅产生爱情,最终因思想有差距,分道扬镳。他几经磨难,最后瘫痪,双目失明。他: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与张青在孟州道十字坡开酒家,卖包子,用蒙汗药害人,也用此法来害武松一行,却被武松制服,而后,他们成为好友。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