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十六岁那年的一株月季花 安宁 ①那一年我16岁,为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十六岁那年的一株月季花

安宁

①那一年我16岁,为了一株月季茶饭不思。

②是初春一个微凉的午后,我排了长长的队伍,从老师的手中领养了它,并小心翼翼地将它植入教室门前的小花坛里。那时的我,因为卑微,无人关注,读书常常心不在焉,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讲优美的诗词,我却走神,想起黄昏里属于我的月季。春风悄无声息地漫进来,轻拂着我的短发,又随手翻乱了桌上的书本。我用力地想啊想,却还是不知道:究竟那一株瘦弱的月季,何时才能听见我的祈祷,从细细的枝杈里发出绿色的小芽来。

③没有人知道我的焦虑,事实上,我如那株枯萎的月季一样,被人忘记了。不管疼痛与喜悦,浓烈还是浅淡,都不会有人去注意沿墙低头走路的我。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忽略,假若偶尔有人大声地在班里提及我的名字,我反而会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兽,有想要瞬间消失掉的恐慌。大部分的时光,我缩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座位上,将老师们的声音当成背景,而后任由自己的思绪在天空蓝色的幕布上自由地飞翔。这是我在别人的张扬里最为安全的存在方式,一如那株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从来没有蜂蝶流连过的月季。

④那一小片花坛,植了30株月季,我的那一株始终无声无息,没有任何舒枝展叶的痕迹。负责浇花的园丁说,这株月季定是枯了,否则为何外面吵嚷一片,它却固执地缩在泥土里不言不语?但我还是百般地恳求那个好脾气的师傅,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在施肥浇水的时候,多多眷顾这株孤独的月季。

⑤这样的乞求并没有奏效,园丁在一株株欣然吐叶的月季面前,每每还是将它忘记,或者即便是视线飘过,也不作短暂的停留。这是一个花团锦簇的春天,空气里弥漫着湿漉漉的芳香,浓郁,热烈,常常就有女孩子的尖叫锐利地划破傍晚的寂静,她们彼此开心地叫嚷着,自己的月季又长出了一片叶子,抽出了一条新枝。那新鲜的小芽,竟犹如婴儿的双唇,是爱柔软的红色呢!我蹲在花坛边上,看着那株干裂寂寞的月季,听着别的女孩子兴奋又夸张的叫声,还有操场上隐约传来的篮球撞击水泥地面的响声,终于将头深深地埋进臂弯里去,哭了。

⑥春天不过是一个转身,便走掉了。校园的红砖路上,青草在一次次踩踏里弯了又直直了又弯,蔷薇越过墙壁开出袅娜的花朵,藤蔓缠绕着爬上高高的梧桐,初夏的风翻转着层层密实的枝叶。而我的月季,它在我日日的守候里,依然选择了沉默

⑦花坛里的月季已经竞相地开放,最好的一株长在靠近我那一棵的左侧,枝叶蓬生开来,将那一方小小的角落全都遮掩住了。园丁师傅许多次都以妨碍观瞻的理由要拔掉我的月季,却每每都在我的苦苦哀求里住了手。他不明白,总是问我:“丫头,这不过是一株发到你的手中便已经奄奄一息的花而已,何必如此较真儿地守护着它?”而我,总是倔强冷硬地只有一句话:“它不只是一株月季。”

⑧是的,它不只是一株月季,它是16岁的我,所有的期待、梦想与童话。我固执地认定,假若它真的不会醒来,那么,我的青春也会如它一样暮气沉沉,了无希望

⑨那个闪亮的童话,就在盛夏的一个清晨苏醒过来。我守护了整整一个春天外加一个初夏的月季,终于从泥土中生出一片卑微但却执著向上的新芽。那株枯萎的枝杈,依然安静地挺立着,等待那柔弱的生命,一天天向上,向上,直至最后,远远超越了它的高度……

⑩我的月季,在温暖的泥土里,蛰伏了整个的春天,错过了争奇斗艳的季节,却还是来得及在阵阵蝉鸣的盛夏,一点点地靠近馥郁的花香。

⑪16岁的那年夏天,我的每一本书里都飘散着月季的芬芳。我将第一朵花凋零时的花瓣,全都细心地收藏进书本。它们的红色深深浅浅地嵌入温情的文字中,每一次读,都能嗅得到它最初绽放时饱满恣意的芳香。

⑫而这样的香气,从16岁时那个自卑的丫头,一直缭绕到而今自信从容的我,历久弥香,再也不能让我忘记。

1.文章第⑦段中“我”为什么说“它不只是一株月季”?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全文,说说从“我”期待月季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表现了“我”怎样的个性?

3.文中反复写到“月季花”,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精妙之处。

(1)这株月季定是枯了,否则为何外面吵嚷一片,它却固执地缩在泥土里不言不语?

(提示: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新鲜的小芽,竟犹如婴儿的双唇,是爱柔软的红色呢!

(提示:运用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5.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简要说明。

 

1.因为月季象征了16岁的“我”,寄寓着“我”所有的期待、梦想与童话。 2.虽然月季开始没有发芽,但“我”仍没有放弃,守护着它,乞求园丁师傅关注它, 由此看出“我”的心地善良、心怀自卑、执着向上的个性,并最终变得自信。 3.“月季花”是全文写作的中心,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具有借物喻人的特点(比喻“我”的人生际遇),起到烘托“我”形象的作用。 4.(1)“固执”原意是“坚持成见,不懂变通”,这里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季花不肯发芽的情态,突出了“我”的急迫心情。 (2)运用比喻方法,将“小芽”比作婴儿的双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芽的新鲜动人,色泽可爱,体现我的羡慕之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5.示例:人生在世,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无助,感到自己的卑微时,要坚持向上,不屈不挠,这样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或:世上的一切事物,不管曾经多么卑微,只要执着向上,锲而不舍,就能抽枝发芽,天天向上。)(言之成理即可。可根据语言表达酌情得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月季在“我”的眼中不仅仅是一株花,它与“我”的处境相似,在它身上承载了“我”的梦想与追求,所以“它不只是一株月季”。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对月季的关爱与呵护可以看出“我”的善良,同时也是执著性格的体现。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3.此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作用的理解。关键词,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理解文章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这里的“月季花”首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我”的人生际遇,能够很好的烘托人物形象。 4.这题是属于指定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第一句中“固执”是拟人的手法,表面写月季不肯发芽,实则是写“我”的焦急心情;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月季芽儿的可爱,表达了喜爱与羡慕之情。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完成阅读感悟题,要善于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这篇文章通过月季花和“我”的经历我们,不管多么平凡,只要锲而不舍,开出美丽的“花”,即一定要有目标并不懈的努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站到巨人中间”之后

赵畅

①曾读到这样一句话:“即便是个子矮,也要站到巨人中间。”这话有味道。的确,选择和谁在一起很重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才不会卑俗。“站到巨人中间”,绝非附庸风雅的攀附,而是真诚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大神”,此之谓也。

②然而,倘若与“巨人”站到一起,就以为自己也算成功了,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观念叫“稻草定律”,即路边的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是一根稻草。若卖白菜的拿去捆白菜,这根稻草就是白菜价;如果卖螃蟹的拿去绑螃蟹,这根稻草就有了螃蟹的身价。于是就认为,一个人的价值高低、成功与否就像这根稻草,关键看与谁捆绑在一起,结交了什么档次的朋友,具备了什么样的背景。这种谬误的推演,绝非人生借鉴的宝典。

③当然,“站到巨人中间”,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知道“巨人”成长,也经历由“矮”变“高”、由“弱”变“强”的历程。牛顿讲“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固然是牛顿的谦逊之辞,但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实现科学的“惊人一跃”,不也是受“巨人”潜移默化的启发和自己刻苦钻研的顿悟吗?事实证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即便现在是矮子,将来也有长高的一天。

④郑板桥练书法,即使对前人书体临摹到乱真的程度,个人风格也不突出。而他取各家之长,创出自己的“六分半书”后,才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有人说得好:“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请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的事。要模仿,就模仿他们富贵前的事:他们那鹰般的探索、蛇般的专注、蚁般的辛劳、蛹般的耐心,风吹日晒、灰头土脸时的坚持。”可见,要真学习,就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

⑤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梁思成一直教导身边人“学什么都要眼高手高”。当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那里聚集了世界上的拔尖人才,对钱学森来说,便是“站到了巨人中间”。但进入这所大学,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巨人”。于是,他暗暗对自己说:“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面。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正是“眼高手高”,令钱学森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

⑥站到“巨人”中间,关键看心站到了哪里。若是为了去镶金边,金边包裹下的还是一个矮子;若是为了汲取营养,智慧浇灌下的“巨人”可期。

1.结合语境,谈谈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事实证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即便现在是矮子,将来也有长高的一天。

(2)正是“眼高手高”,令钱学森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

2.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思路清晰,论证深入。请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4.下列两则材料,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请简要分析理由。

材料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材料二:见贤思齐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上韬光,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             妍:____________      

僧少可语耳                        恨: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骨格,得石而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而不胜    B. 宋何罪

C. 送杜少府任蜀州    D. 水陆草木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4.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主旨,并说说其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                        。 (杜甫《登楼》)

(2)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蕴含哲理、至今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是:               

                       

(5)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竹”字的古诗词: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代使用筷子的习俗和礼节一直流传至今。

①在握筷时,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同时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也不可取位过低,这样会显得缺乏教养。

②尤其被忌讳的一点是,切不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古俗认为只有在祭祀先人时才这样做,平时插筷则很不吉利。

③在摆放位置上,人们总是把筷子整齐地放置于进餐者的右手边,手执筷子的一头要与桌面边缘垂直(如果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也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

④用餐完毕后,要将筷子轻轻放桌上,不可随意放置。

⑤筷子不要在桌上延伸过长,跨别人面前夹菜是不礼貌的。

⑥在举筷夹菜时,不要游移不定,也不要旁若无人地乱找好菜。

A. ③①②④⑤⑥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①⑥③②⑤④    D. ①④⑤②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