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件事大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终于取得一致意见。
B.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C.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 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是一只旅鼠。”我说,接着补充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B. 这件事小至个人、家庭、大至民族、国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
D. “繁殖得有多块呢?”他追问道。“这……,”我无言以对了。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 )
A. 执拗(ào) 蓬蒿(hāo) 苋菜 (xiàn) 美味佳肴(yáo)
B. 牟取(móu) 和煦(xù ) 啮齿类(niè) 即物起兴(xìng)
C. 鲲鹏(kūn) 挑衅(tiāo) 熹微(xī) 任劳任怨(rèn)
D. 咫尺(zhǐ) 缄默(xián) 狩猎(shòu) 众目睽睽(kuí)
古诗文名句填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2) ,欲上青天览日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反映了诗人的生活志向,其中最能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借典寓意,表达自己对从政仍有期待的两句诗是 , 。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 ,________。
(6)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名义是防止朝鲜导弹,其实是针对中国,用《醉翁亭记》的这句话“ ”来形容真是恰当不过。
(7)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
(8)《爱莲说》中说“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 。
(1)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常在;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常留;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其实 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
(2)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屡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 】①任末:人名。②常师:固定的老师。③笈:书箱。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静:同“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主人日再食 再:
(3):或依林木之下 或:
(4)题其衣裳 题:
2.选出下列划线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无从至书以观 属于作文以记之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C.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学而不思则罔
D. 不学者 花之隐逸者也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