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即从属国到居延,此外还点明了边塞的闭塞,路途的遥远。

B. 颔联写眼前的景象,作者以“蓬”和“雁”自比,从景物的特征看,诗人是秋天出塞的。

C. 颈联中的“圆”和“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彰显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D. 尾联中“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所指代的内容和意义完全不相同。

2.对诗歌内容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物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之中巧妙地传达出了诗人此次被朝廷所派出使时的幽微豁达的胸怀。

C. 颔联“出”“入”两个动词描绘的是动态景物,颈联中“直”“圆”描绘的则是静态的景物,这样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D.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遥远。

3.下列诗句与本诗所反映出的诗人心境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B.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C.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C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A“即从属国到居延”说法错误。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B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D本诗中的“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所指代的内容和意义相同。 2.试题分析:|“幽微豁达的胸怀”对诗歌内容赏析错误。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3.试题分析:C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本诗所反映出的诗人心境最相近。都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夫/大国,难测也。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下列有关人物及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衬托出了曹刿的爱国思想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B.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形象地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性格点。

C. 文中两次反复使用简短的回答“未可”“可矣”,有力地表现出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才能。

D. 文章作者态度褒贬分明,对曹刿的深谋远虑赞赏有加,对鲁庄公的昏庸无能批判鲜明。

3.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主要以对话为主,曹刿的“战则请从”起过渡作用,既总结了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B. “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C.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突出了两军的作战状态。

D.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丰富了内容的表达,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4.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巧用对话,语言精练    B.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C. 巧用夸张,骈散结合    D.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作文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文中有六处空出来的词语,填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善辩   庄重

B. 明智  灵秀   深刻   周密   庄重   善辩

C. 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D. 明智  灵秀   深刻   周密   善辩   庄重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正面说读书的三种不同的读书目的,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B. 文章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出来的。

C. 文章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结合起来。

D. 读书能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和塑造人的性格,先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再说明阅读各种学科的书籍的作用。

3.对文章说理方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 运用排比说理: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 运用对比说理:通过正反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D. 运用立论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加以说理,从而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记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对文中加点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吱”字绘声绘色地描摹了筷子头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喷出来的情态。

B. “吱”字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那种动感、快感,富有神韵,真可具一字千金之效。

C. “吱”这个拟声词,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作者吃咸鸭蛋时的感受,表现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D. “吱”字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了大家手笔。

2.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字,一个“善”字,集中有力地表现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和家乡人的赞美之情。

B. “一……就……”既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又表达出了作者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C. “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吃别处鸭蛋时的口感,在客观的对比中突出了家乡鸭蛋口感好的特点,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中的“特别”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家乡咸鸭蛋的出名,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蓄势铺垫,娓娓道来。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家乡端午的风俗”,这为下文主体“端午的鸭蛋”之风俗的独特而蓄势,同时也为此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B. 以小见大,美不胜收。作者在小小的鸭蛋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在小小的鸭蛋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思念家乡、思念故人之情溢于言表。

C. 大词小用,真情浓郁。“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中“肃然起敬”大词小用,夸张之中显露了作者的幽默,有力地突出了高邮鸭蛋的闻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赞扬之情。

D. 语言平淡,真情无限。汪曾祺用这种平淡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传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无比热爱之情,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4.下列语言风格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口语浓重,幽默风趣。    B. 古语渗透,典雅之美。

C. 平淡质朴,激情澎湃。    D. 语言“造型”,富有神韵。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弱小的草啊!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装点了世界。冰心这首诗中的小草可以象征弱小者的形象,平凡劳苦大众的形象。作者用它歌颂了这些弱小的平凡的劳苦大众创造了世界。

C. 《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历经被抢劫、被敲诈、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彻底丧失了生活的希望。“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由原来那个老实、坚韧、善良的人变成了狡猾、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父、自私残暴的外祖母、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 “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D.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永久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